4月29日,從全市開放型經濟發展大會上傳來聲音,“濟南和德國關系不錯,工業上有相似性、歷史上有相近性,要大力發展與德國的合作”。

  這被認為是濟南在招商引資、轉型升級等方面對德國企業的“青睞有加”,由此引來各界廣泛關注。繼歐美、日韓、港臺之后,德國有望成為濟南招商引資的重點區域之一。

  的確,德國工業在世界上有絕對的發言權,但在制造業強國中絕非只有德國一個選項。不禁有人要問:從幾年前設立德累斯頓—濟南產業合作辦公室,到把“打造中德中小企業合作峰會”寫入“十三五”規劃,再到全市開放型經濟發展大會提出“要大力發展與德國的合作”,濟南一直在努力牽住德國的手。這背后究竟有怎樣的因素在助推?讓我們在歷史與現實中找尋答案。

  歷史記憶

  曾經的輝煌緊密的聯系

  提到德國,濟南與其淵源頗深。1904年6月1日,由德國人修建的膠濟鐵路全線貫通。這條鐵路的開通促使濟南拉開了轟轟烈烈的開埠序曲。

  從那時起,濟南與德國便開啟了經濟、文化等領域的密切交流。其實,工業文明曾經很給濟南“長臉”。自開商埠后,面粉、紡織、印染、化工、造紙、機械、五金等行業全面發展至鼎盛時期,紡織、機械等行業此后也漸成規模。

  據有關資料,自開埠通商到抗日戰爭爆發這段時間,是濟南近代工業的發展與興盛時期。彼時,濟南的工業覆蓋了35個行業,涉及面粉、紡織、印染、化工、造紙、機械、五金等幾大支柱性行業,尤以面粉、紡織、火柴最為發達,曾鼎盛一時。據統計,此時期企業已逾500家,其中,面粉業10余家,紡織業200余家,印染業10余家,釀造業200余家,化工業90余家,火柴業10余家。

  這一時期典型代表有,濟南近代最早的機制面粉廠成豐面粉廠,山東近代著名的民族工業之一、山東近代第一家印染廠東元盛印染廠,濟南近代第一家較大規模的民族資本私營紡織企業成大紗廠以及濟南機車車輛廠、裕興化工廠等。

  歷史上,濟南第一家電影院、第一家西餐廳、第一家外國銀行都是德國人所開設。如今,從現代城市保留下來的部分建筑中,能夠依稀看到德式風格的建筑;從膠濟鐵路、老商埠片區里也能夠發現,經年歷史沿革遺留下來的經濟痕跡也不曾消逝。正是源于這樣的情緣,百余年來,濟南與德國的聯系從未間斷,甚至愈發緊密。

  現實映照

  德國的經驗“更值得借鑒”

  從歷史回到現實,當今世界產業轉型升級的步伐不斷加快,傳統制造業迎來又一次“革命性浪潮”。因應這種形勢發展,中國提出了“中國制造2025”戰略。

  而一提到中國制造2025,就必然要與德國工業4.0對比一番。中國是制造業大國,德國是制造業強國。國際管理咨詢大師羅蘭·貝格曾表示,英美等國家的經濟過于金融驅動,不是由實體產業和人來驅動,歐洲和德國的模式更適合中國。當然,也就更適合濟南。

  眾所周知,融合創新思維、環保理念,德國的實體經濟勢頭強勁。德國經濟在歐債危機后較快復蘇、GDP增速一枝獨秀,政府負債率、失業率均處于低位,顯示出較強的發展后勁,這與德國近年加快轉型升級、提升企業競爭力等一系列措施密不可分。

  德國增后勁的成功經驗值得借鑒。與美、英等國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走“去工業化”道路不同,德國對制造業一直非常重視,制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始終穩定保持在20%以上。有分析認為,強大的實體經濟特別是制造業成為德國實現快速復蘇的關鍵。近年來,德國制造業增加值平均增長1.8%,比GDP平均增速高0.5個百分點。在機械設備制造業的32個產品領域中,德國產品在18個領域出口世界第一,在其余領域內也均處于世界前列。

  實體經濟是強國固本之基。同樣,實體經濟是濟南經濟的發展之本。當前城市經濟發展仍然處于工業化中期階段,轉型發展壓力較大,實體經濟依然是保持國際國內競爭力的關鍵,如果忽視實體經濟發展,導致產業出現空心化,就會極大損害城市經濟的競爭力。

  濟德產業聯系

  一間“特殊的辦公室”

  德國薩克森州德累斯頓市被稱為“歐洲硅谷”,是歐洲高新技術產業的聚集地,集中了英飛凌、歐司朗等國際著名企業,以及霍爾姆斯中心、納米實驗室等世界尖端技術研發中心。

  近年來,伴隨濟南經濟的快速發展,濟南與德國間的交流和相互投資不斷增長,越來越多的企業對到對方城市投資產生興趣。但一些企業卻因為對方城市的投資環境、法規、程序等不夠了解,而不敢“輕舉妄動”。為此,早在2013年年初,濟南便在德累斯頓建立了產業合作辦公室。雙方隨之互訪密切,推動了多個項目的合作進程,加快了濟南與德國產業合作的步伐。

  到了2013年年底,德國德累斯頓—濟南產業合作辦公室在濟南高新區啟動。這一產業合作辦公室的啟用,為中德在高新技術領域的合作提供了更多的投資便利和信息等服務。德累斯頓第一副市長德科·希爾伯特對此十分看好,他認為,德累斯頓是歐洲重要的微電子、新材料、生物醫藥等高新技術產業基地,而濟南高新區的軟件等產業發展迅速,雙方在這些領域的合作具有廣闊前景。作為濟南對德合作的一個窗口,德累斯頓—濟南產業合作辦公室如今已經成為德國企業在濟南發展的橋頭堡和瞭望塔,不斷為企業解除“落戶之憂”。

  濟德合作

  越牽手越深入

  德累斯頓—濟南產業合作辦公室,還只是濟南展現開放姿態的一角。

  在位于市區東北部的濟南臨港經濟開發區,近年來,這里以“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生態空港新城”為發展定位,大力發展實體經濟,全力建設空港新城,吸引了德國等11個國家和地區的跨國企業投資,實現了規模化的片區開發。

  這里的“區中園”歐洲工業園,以發展汽車配件和機械制造、加工業為主,通過龍頭企業的縱向延伸,形成外資和現代制造產業聚集區。自設立以來,發展十分迅速,已引進了德國博世汽車轉向系統(濟南)有限公司、德國福士汽車零部件(濟南)有限公司、德國大陸汽車電子(濟南)有限公司、德國海樂食品(濟南)有限公司等數十家高附加值外資企業,成為全市最大的歐美企業聚集區。

  越開放越發展,越發展越開放。更多的國際交流在上演,德國則把互利合作的觸角頻繁放在山東,放在濟南。早在2011年9月,中德合作“雙元制”職業技術培訓濟南項目就已經啟動。這個項目是德國工商總會在中國的50個合作項目之一,是德國工商總會上海代表處、濟南職業學院、德國企業和其他中外企業合作舉辦的職業教育項目。幾年來,學校培訓與企業培訓結合,為企業培養了大批擁有德國技術能力標準的專業技術人才,為濟南乃至山東實體經濟的發展提供了一定的人才保障。

  去年11月20日,“以工業4.0”牽手“中國制造2025”為主題的中國智能制造國際高峰論壇在濟南舉行。其間,山東3家公司與德國Schulz公司、德國開姆尼茨工業大學、德國Membion公司分別在智能糧儲、工業4.0實驗室、污水處理等方面建立合作關系,雙方簽訂合作意向書。另外,濟南大陸機電股份有限公司等10多家企業分別與德國德累斯頓大學、德國開姆尼茨工業大學等諸多國外智能制造專業機構達成合作意向。

  作為高科技產業的聚集地,高新區在對外合作尤其是與德國產業對接方面已有一定基礎。據最新消息稱,高新區將與德國西門子公司、濟南職業學院合作,聯合打造德國工業4.0實訓示范中心,同時建設涵蓋全產業鏈的“德國工業園”,推進濟南智能制造產業升級。

  而2015年9月份,濟南市代表團出訪德國進行友好訪問和經貿洽談。所到之處,大多數德國企業家都表達了來濟南發展的濃厚興趣。這為濟南拓展與德國的合作營造了良好的氛圍。

  “濟南制造”的今天

  也曾讓外國人刮目相看

  去年,“中國制造”打敗西門子,成功把高鐵賣到德國,給中國制造添彩一筆。當時,濟南當地關于企業勇闖德國市場的佳話一下子多了起來。且不說二機床、浪潮這樣的大企業,就連山東四方、星輝數控等名不見經傳的中小企業也成了媒體輿論的“香餑餑”。

  以山東四方技術開發有限公司為例。這個在濟南算不上有名氣的企業,多年前通過“以鑄代鍛”方式研制出一種新型矯直輥,但由于全新的材質和制造方法尚無先例,就連國內的鋼管企業都不敢貿然使用。后來,因為一家企業“臨時救急”用了該產品,沒想到很快受到認可并成了業界的品牌產品,包括上海寶鋼等國內80%以上的大型鋼管廠均采用了四方高鉻輥,國內新上的無縫鋼管機組幾乎都選用了該產品。后來,連德國西馬克派專家實地考察后,都當即簽訂了采購合同。和以往花重金跑到國外買技術不同,如今,這家企業的總經理是帶著自己的技術跑到德國賣技術。

  和四方一樣,位于高新區的星輝數控也成功把產品賣到了德國。而此前,非金屬數控機械一直被德國、意大利等傳統工業強國壟斷。

  在業內人士看來,從科技水平上講,雖然我們跟西方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但這種差距正在不斷縮小,如今已經具備了平等對話的條件。

  我市一位科技部門負責人曾有所感觸地說,10年前他到德國考察,見到慕尼黑市市長時,對方表現得很牛氣,而近幾年他到歐美城市考察時卻得到了當地市長的高規格接待。可見我們市場競爭力被“另眼相待”,我們的技術水平也可以與“德國制造”等世界級標桿叫板了。

  但也要看到,能讓外國人刮目相看的濟南企業還是少數,規模還不夠大,需要有更好的載體和平臺“拉一把”。

  “濟南制造”的崛起

  加快牽手德國工業4.0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毅認為,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脊梁,興國之器、強國之基。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與中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正形成歷史性的交匯,全球制造業格局面臨重大調整。

  對接中國制造2025,前不久,濟南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出臺《〈中國制造2050〉濟南行動計劃》,提出建設現代工業體系的目標,到2025年達到規模以上制造業主營業務收入突破10000億元,主營業務收入過百億元企業達到15家。

  為實現上述目標,濟南明確提出,將突出抓好創新體系建設和科技成果轉化、智能制造和互聯網、技術改造和轉型升級、優化產業布局和壯大產業集群等關鍵環節,打造“濟南智造”品牌。

  借鑒德國增后勁的經驗,有專家提出,當前濟南處于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時期,雖然面對成本上漲、資源環境約束、人口紅利下降等情況,但制造業仍是濟南的傳統比較優勢,應該長期堅持將制造業的轉型升級作為重點,以創新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提升經濟質量效益。

  順應全球制造業智能化的發展大勢,濟南只有緊緊抓住“中國制造2025”總體規劃實施的大好機遇,深度開展國際國內合作,牽手德國工業4.0戰略,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和智能制造等產業的發展,從中尋找濟南融入國家和世界大的發展戰略的機會,才能在智能制造領域贏得應有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