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v
next
趙夢真,13歲,家住聊城高唐縣趙寨子鎮西趙戶村,4歲時被查出小腦發育不全。但就是這樣一個女孩,除了每天學習,還要照顧四肢癱瘓的媽媽,全家靠種地和撿廢品養家糊口。
面對患尿毒癥的丈夫,她毅然捐出自己的腎,各種醫療費用花了50多萬元;為還欠款她早上五點起床打燒餅,一個人做7畝地的農活……她,就是菏澤鄆城縣張營鎮張二村50歲的周鳳霞,她用堅強撐起這個農民家庭,用愛譜寫生命贊歌。
劉慶民,濟寧泗水縣苗館鎮隈泉莊村的一名鄉村醫生。從醫35年,堅持“先看病后交錢沒錢也要治療”的原則,為八個村的父老鄉親們看病。35年來,劉慶民的欠條攢了好幾個盒子,數額九萬多。
2005年,在萊蕪萊城區高莊街道羊莊村有一個幸福的三口之家。男主人杜守平是一名軍人,病殘退役后在村里承包了果園,農閑時出去打工;老伴吳秀云勤勞持家,一人操勞家務從不抱怨;兒子杜彬在青島上大學,是一名大一學生,一家人過著幸福安逸的日子。
在濰坊昌邑市飲馬鎮西南村的農田里,有一座占地面積30畝的烈士陵園,765名在解放戰爭中犧牲的烈士安靜地趟在這里。
朱彥夫生于1933年,1947年當兵,參加了上百次戰斗,10次負傷、動過47次手術、3次榮立戰功。他歷經7年創作出33萬字自傳體小說《極限人生》,他是這個時代的楷模。
李桂森是臨沂郯城縣的一位普通農民。18年前,一場暴雨使得村子原本就破敗不堪的道路更加寸步難行。還在上小學的孫子只能和同學手拉手,深一腳淺一腳地走在泥濘的路上。這一幕觸動了李桂森老人的心。而貧困的村子根本拿不出錢來修路,于是,李桂森下定決心:要把路修好!從此,他義務承擔了村里養護道路的重任,這一干,就是18年。
劉曉琳是一個漂亮的姑娘,水靈的眼睛,利落的短發。她因母親難產而成為腦癱患者,不能正常說話,寫字歪歪扭扭,卻憑借超長的毅力,用一只大拇指完成了300萬字的小說創作。網絡點擊率居高不下,成為網絡名人。
芮雪,泰安新泰市劉杜鎮鄧家溝村一個9歲的農家女孩。小芮雪的養母趙榮香患有先天性肌肉萎縮,養父芮樹宏天生左腿殘疾。堅強樂觀的小芮雪放學后就幫家里干農活、做家務,照顧殘疾的養父養母,用自己的小手撐起貧窮家里的一片天。
在濱州沾化縣泊頭鎮敬老院居住著86位孤寡老人,他們的平均年齡在75歲以上。當清晨的陽光灑向院子的時候,幾位老人已經登上拖拉機,趕往周邊的野地里給羊群找干草去了。80多歲的老太吃過早飯,在白菜和韭菜園邊上縫起了鞋墊;老爺子拿起鞭子趕著山羊出去放風。這是敬老院一天的開始,也是劉梅生忙碌的開始。從老人起居到敬老院的長遠發展,劉梅生一直堅守,不肯停歇。
凌晨2點15分,威海市文登環境衛生管理處門口的燈亮了,一位老人坐在窗口的椅子上,等待喚醒這個城市的第一批清掃車出發,這位老人就是環衛處門衛李玉坤。收入微薄的李玉坤省下“牙縫”中的錢,寄給全國各地的貧困大學生,16年來,竟有20余萬之多。
在日照市東港區陳疃鎮,有一個特殊的家庭:年過六旬的老夫婦王均秀和曹宗戀撫養著一個30歲的“女嬰”。這個“女嬰”名叫“迎弟”,身患先天性腦癱,大小便失禁、沒有咀嚼吞咽能力。而這對夫婦則不離不棄,堅持用口咀嚼飯食喂給迎弟長達30年之久。
10月是收獲的季節,德州陵縣丁莊村薛長赳和薛長虎兩兄弟也從500多公里外的河北省張家口市回到了老家幫忙秋收。與往年不同的是,村里新蓋的十幾棟樓房上被刷上“見義勇為社區”六個大字,這幾個字正是為宣傳薛家兄弟的英勇事跡:今年6月16日,在張家口打工的哥倆跳水救起落水老太,義舉感動了張家口和德州兩地的百姓……
棗莊市稅郭鎮47歲村民師學武,他的兒子師碩研先天患有進行性肌營養不良,不能自主活動。為了圓兒子的上學夢,他每天騎著電動車送兒子來學校,陪他一起上課。為了孩子快樂,這位父親成為了一名 “特殊的同桌”……
任增穎,東營市河口區仙河鎮人。其實很難確切地用地點來描述她,近5年,她走南闖北,大有四海為家的勁頭,而這些都只為了一件事:推動環保。她十幾年來花掉37萬積蓄,甚至因此被調動工作……
在章丘市垛莊鎮四角城村一座海拔600米的小山頂上有一個教學點,沒有屬于自己的教學樓,沒有像模像樣的名字,甚至沒有足夠多的學生。教學點唯一的老師孟敏卻在這兒堅守了30年,看著眼前的孩子從幾個變成十幾個再變成如今的三個,她始終如一……
現居于青島市黃島區的魏世杰老人74歲,在他的眼里,自己是一個研究過核武器、當過科普作家、如今在家安分照顧家人的“倒霉老頭兒”。每當和老人提起他曾經奉獻了26年的工作,或是科普作品寫作,他便如同孩子一般眼中閃著光芒……
13歲聊城女孩趙夢真因小腦發育不全,手指、腳趾內翻,即使這樣,真真依然堅持幫爸爸媽媽做家務,幫臥病在床的媽媽洗頭發洗腳,陪年邁的爸爸去撿垃圾賺錢。
濰坊昌邑有一座30畝的烈士陵園,765名烈士安靜躺在這里。67歲的退伍老兵楊智忠在這里守護了13年。從2008年開始,他踏上為烈士尋親的漫長道路。
芮雪,泰安新泰市劉杜鎮鄧家溝村一個9歲的農家女孩。母親趙榮香先天性肌肉萎縮,丈夫芮樹宏天生左腿殘疾,被抱養來的芮雪從小和年邁的姥姥照顧父親母親……
德州陵縣丁莊村新蓋樓房上的“見義勇為社區”六個大字正是宣傳薛家兄弟的英勇事跡:今年6月16日,在張家口打工的哥倆跳水救起落水老太……
74歲青島老人魏世杰,在他眼里,自己只是一個研究過核武器、當過科普作家、如今在家安分照顧家人的“倒霉老頭兒”……
菏澤女子周鳳霞為救尿毒癥丈夫,毅然捐出自己的一個腎為丈夫配型,將高善貴從生死邊緣拉了回來!拔业谝淮紊歉改附o的,第二次生命是我妻子給的,以后一定要好好報答她!
朱彥夫生于1933年,參加上百次戰斗,10次負傷、動過47次手術、3次榮立戰功;在抗美援朝的戰場上,他失去了四肢和左眼,心臟被放進5個支架;1956年,他拒絕在療養院生活,回到家鄉用25年時間帶領村民致富,他是時代的楷模。
濱州劉梅生正當生意蒸蒸日上的時候,卻說服妻子和家人,主動請纓要照顧濱州沾化縣泊頭鎮敬老院的老人。他說:“啥事都要有個人去干,不做點實事、好事,我掙那么多的錢又有什么意義?……”
棗莊市稅郭鎮47歲村民師學武,他的兒子師碩研先天患有進行性肌營養不良,不能自主活動。為了圓兒子的上學夢,他每天騎著電動車送兒子來學校,陪他一起上課。為了孩子快樂,這位父親成為了一名 “特殊的同桌”……
從醫35年,劉慶民一直堅持先看病后交錢、沒錢也要治的原則,為8個村的父老鄉親們看病。欠條攢了好幾個盒子,數額高達近十萬元,他自己生病都沒問鄉親們要1分錢。
李桂森是臨沂郯城縣的一位普通農民。18年前,一場暴雨使得村子原本就破敗不堪的道路更加寸步難行。貧困的村子根本拿不出錢來修路。于是,李桂森下定決心:要把路修好!從此他義務承擔村里養護道路重任,這一干就是18年。
凌晨2點15分,威海市文登環境衛生管理處,一位老人正等待喚醒這個城市的第一批清掃車出發,她就是環衛處門衛李玉坤。收入微薄的李玉坤省下“牙縫”中的錢,寄給全國各地的貧困大學生,16年來,竟有20余萬之多。
任增穎,東營市河口區仙河鎮人。其實很難確切地用地點來描述她,近5年,她走南闖北,大有四海為家的勁頭,而這些都只為了一件事:推動環保。她十幾年來花掉37萬積蓄,甚至因此被調動工作……
萊蕪萊城區羊莊村的杜守平,9年來照顧意外造成癱瘓的兒子,老杜已經60歲,但他從沒有想過要放棄。植物人杜彬在父母的照顧下,現在已經會哭會笑也能聽懂人說話。
雖然有嘴,卻不能正常說話;雖然有手,卻不能寫字。只有小學文化程度的劉曉琳,卻憑借超常的意志,用一根拇指敲出了300多萬字的文學作品,讀過她小說的網友都把她稱作是“天使女孩”。
在日照市東港區陳疃鎮,年過六旬的王均秀夫婦撫養著一個30歲的,身患先天性腦癱,大小便失禁、沒有咀嚼吞咽能力的撿來的女兒。這對夫婦不離不棄,堅持用口咀嚼飯食喂長達30年之久。
在章丘市垛莊鎮四角城村一座海拔600米的小山頂上有一個教學點,沒有屬于自己的教學樓,沒有像模像樣的名字,甚至沒有足夠多的學生。教學點唯一的老師孟敏卻在這兒堅守了30年,看著眼前的孩子從幾個變成十幾個再變成如今的三個,她始終如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