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高中去美國做交換生的廈門女孩的獨白,雖然講述只有短短一年不到的經歷,但讀起來卻頗有點驚心動魄。選擇低齡留學有個很大的風險就是,孩子應對人情世故的能力還并不成熟,在面對復雜事件或性格復雜的人時,很容易像文中女孩一樣受傷害卻無處申訴。文中描述的寄宿家庭雖然只是個例,但這一個例中還是體現出很多中美文化及不同個性發生沖突時的真實反應。如果送孩子出國,如果選擇的還是走讀學校,那么父母要在前期教會孩子多少?這篇文章也給留學熱帶去不一樣的思考。
在美國那十個月的心酸,從來沒有跟人完整的講過,別人問起美國怎么樣,也是草草回答還好的。最近有關留學的分享越來越多,講了很多和同齡人融入的問題,那就分享一段一個和同齡人融入沒有問題,卻在其他方面處處難過的故事好了。
關于留學年齡,孩子越小就越辛苦,但也是一種歷練,還是應該問問孩子愿意不愿意。印象深刻的是一個朋友的孩子,坐在一旁笑說,自己有手有腳又有嘴,怎么會有問題。
看他堅定自信的眼神,我也想起了十六歲的自己。吵著鬧著不愿留在廈門,八月份拖著兩個大大的行李箱飛過半個地球來到美國。踏上O’hare的那刻內心有無數的展望,想在這片新的土地上一展宏圖和夢想。那份心潮澎湃是每個初來乍到的留學生都會體會的。
但沒有想到的是,十六轉十七這一年,過得像一個世紀一樣漫長,自己瞬間就老了十歲。
一、錯覺
參加的是高中交換生項目,寄宿在芝加哥旁邊一個小鎮上一戶美國local家里,主人叫作Regina,單親媽媽,在當地的小學交文學和音樂,體型很典型的五十歲美國女人。領養了一個中國小女孩,Anna,十二歲,在伊利諾依夏天充足的大太陽的照射下皮膚黝黑,又有十幾歲小女孩典型的干瘦。
踏進家門,看到井井有條的家,對Regina相當的敬佩,覺得一個單身女人可以做到領養一個小孩,并志愿接受一個中國交換生一年是一件崇高的事。尤其結合她的職業看來,覺得過往在電視上看到的關于美國人的描述是沒有錯的——他們雖然胖了點,但都有著較高的道德水準。
開學前的兩周后相處得非常愉快,她們對我相當的客氣,也相當的尊重我的想法。和Anna時常去湖里游泳,全家一起玩Scrabble,一起辦party邀請附近的鄰居來,我彈琴,Anna唱歌。中介打來電話詢問,我們都給了對方最佳的評價。爸媽聽到了也很開心,為了我在美國住在了這么好的一戶人家而高興。
開學一周后,才發現別人說美國高中生輕松云云的話,部分是騙人的。六門課中選了四門的AP課程(統計、物理、化學、世界歷史),外加一門試探性的旁聽課,天文。為了多一點學分,早上加了小時課程,就是在正常上課前比別人早到一個多小時多上一門課,為此校車每天六點整停在家門口。加上要準備SAT和ACT,每天下午三點放學后跑完社團回到家五點多,就必須馬不停蹄地在書桌前一項接一項地做。
AP作業寫完寫Mathlete(相當于奧數的東西)或者J.E.T.S(相當于各科奧賽的結合)或者Scholastic Bowl(相當于英語版三星智力快車)的練習題,寫完開始看AP世界歷史糾結的幾十頁閱讀,看完開始背SAT單詞做模考,模考完開始練ACTScience的速度,再之后為了競選社長,還可能要趕一兩個社團的企劃。大概忙完已然深夜一兩點。拉開被子一合眼就睡著,早晨五點起床洗個澡就一蹦一跳地去趕校車。
忙是忙,卻也覺得充實,畢竟有種為自己的夢想努力的稚嫩奮斗感,卻忽視了一件越來越明顯的事,Regina和Anna似乎越來越不高興。
于是有一天,輔導員打電話來問我說,你的寄宿家庭認為,你太專注于學習,分給她們的時間太少,她們覺得傷心。我想了一會,覺得是有道理的,于是答應會處理。之后便同Regina交流道歉。她說,沒有事,中介之前有跟我說過中國獨生子女的通病。
聽到她說中國的獨生子女,我愣了半秒,覺得這個詞過分的stereotype(刻板印象)。中介張口閉口也是“你們來自中國的獨生子女”,中介自己本身是華人,她說她以往接觸過的中國交流生很多都是這樣,只顧自己,不考慮別人的感受,不做家務,也不融入美國。
我感到委屈,據理力爭,但是畢竟生活在別人家里,給你吃給你住,你卻不理人家,人家當然會有想法。之后的生活就更加辛苦,每天除了之前要堅持的那些學業負擔,還要做家務,輔導Anna學業,和家人聊天。在美國做家務其實并不是很累的事,把碗沖下裝洗碗機里,衣服分下顏色放洗衣機再放烘干機,滾一滾完把碗拿出來摞一摞,衣服拿出來折一折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