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持續暴雨天氣帶來的洪澇災害,已令全國多地市民對防汛的關注度迅速升溫,剛剛進入雨季的山東亦在其列。

  5日,中央氣象臺繼續發布暴雨橙色預警,稱5日8時至6日8時,安徽中部、江蘇中部、湖南北部等多地有大雨或暴雨。其中,湖北東南部、廣西南部沿海、四川盆地西部等地的部分地區有100-200毫米的大暴雨。而就在此前一天,山東氣象臺也發布重要天氣預報稱,4日至6日期間,山東大部分地區將迎來雷雨天氣并伴有大風。

  “西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的脊線已經向北移動到北緯26度附近,符合我省雨季開始的大氣環流特征。”山東省氣象臺專家對經濟導報記者表示,這意味著自7月開始山東將進入雨季,降雨天氣將明顯增多。

  導報記者從山東省氣候中心了解到,預計2016年夏季(6-8月)全省平均降水量350-400毫米,較常年400.4毫米的降水量仍偏少,但遠高于2014年的261.9毫米(近十年來最低)。而濟南市氣象局預計2016年夏季濟南市降水量370-440毫米,接近常年的404.5毫米。其中,7月的降水量為150-170毫米,較常年175.1毫米偏少;8月為160-180毫米,較常年149.4毫米略偏多。

  “暴雨天氣突發性強,地域又集中,加上城市排水系統不暢,容易出現阻礙交通、施工的嚴重性積水、內澇,甚至令房屋建筑倒塌的情況。”西南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陳靖良對此表示,地方政府除了加強對這種惡劣天氣的預警機制、提前做好防汛工作外,完善排水管網建設、加強雨水吸蓄系統也是關鍵之舉。“近年來中央力推的‘海綿城市’項目,就是完善城市吸、儲雨水的重要一環。不過,這些項目推進都需要大量資金推動,如何在資金有限的情況下提高防汛系統的效率,也需要地方政府多動腦筋。”

  生活 積水影響正常出行

  濟南近來頻繁出現的雨天,已經令不少市民開始擔心夏季暴雨帶來的種種不利影響。

  “一聽到還要下大雨心里就緊張。”住在濟南市歷下區工業南路與世紀大道交界口的市民孫秀蘭對導報記者說,就在數天前,濟南的一場大雨使得其門口的主要道路積水嚴重,最深處可以沒膝,“一些車輛在水里熄火,有些還隨著水流晃動,感覺非常危險。”同樣,來自交通物流、市場經營等多個行業的受訪人士也表示,大雨帶來的積水等問題,影響了其正常工作,甚至造成了不小的損失。

  “上星期六晚上刮大風,我立馬關門上防水擋板,生意都不敢做了。還好雨下得不大,算是虛驚一場。”5日,在天橋區經營一家小型超市的王廣凱對導報記者說。他的商鋪在一樓,所處的位置又是低洼地帶,每當暴雨天,路面積水很快就能漫過店門口的臺階,流進屋內。如果不及時擋住,店內存放的商品很可能就被浸濕。

  “當然,雨下得太大,也有可能擋不住。”王廣凱稱,比如去年8月一場突然而至的暴雨,就令其措手不及,“當時已經是晚上吃過飯后,我在店里正忙著,突然聽見外面刮起大風,天色也不妙,就開始上擋板。但是進出客人還很多,只能上到二三十厘米左右的高度。一下起來我就后悔了,雨點子和小石頭那么大,下得又密,很快水就漲到臺階上來了,再上擋板已經晚了,最后一屋子的貨淹了兩成多,損失了好幾千塊錢。”

  與王廣凱不同,孫秀蘭更在意暴雨帶來的出行不便。“一旦雨下大了,從我家門口到濟鋼的這條主路,積水是越來越多,不少地方甚至車都開不過去。”她對導報記者說,上個月21日的下午4點多,濟南東部就下起了一場大雨,十幾分鐘的時間,積水就已漫過其腳脖子,“我找個了地方等雨停再回家,結果發現積水半天下不去,汽車又堵著路口動不了,只能繞道走。以往十幾分鐘就能走回家的路,花了半個多小時。”

  導報記者了解到,今年6月底至7月初,我國不僅多地連續遭遇強降雨侵襲,降雨量突破歷史極值,長江也出現今年第1號洪水。6月30日以來,湖北遭遇今年以來最強一輪降水過程,成為南方暴雨洪澇的重災區。與之同時,山東也正式進入雨季,氣象專家指出,今年是全球超強厄爾尼諾現象爆發后的第二年,從歷史情況看,其帶來的夏季副熱帶高壓異常活動很可能會使國內降水增多,導致局部地區的洪澇災害。

  國家氣候中心也給出預測稱,今年7月至8月,我國江淮、江漢、西南地區東部、黃淮、華北東南部及東北南部等地降水可能偏多,長江中下游、淮河流域、黃河下游和遼河流域可能發生暴雨洪澇。而山東正是處于黃河下游地區,因此不能排除發生洪澇的可能性。另外,受訪專家也指出,由于濟南今年6月降水明顯超出預期,今后發生暴雨等強降雨的可能性依然存在。所以市民的擔心,并非無中生有。

  生產 物流成本大幅提高

  除了普通市民外,不少實體經濟的管理者也在擔心暴雨天氣帶來的災害。

  “下雨的時候,貨物基本是停裝的。加上暴雨后,路面交通多為堵塞甚至癱瘓,我們的訂單普遍都要延后半天甚至一天,增加了公司倉儲、運輸環節成本不說,對信譽更會帶來負面影響。”5日,恒順坤物流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德軍對導報記者表示,目前公司已經加量準備了防雨布等應急設備,以應對雨季的到來。

  有貨運師傅對導報記者表示,即便是山東道路良好,但是雨天運貨的時間肯定會延長,同時對于平板貨車(即沒有遮雨措施的),要等板面雨干才能運貨,等待的時間將更長,消耗的成本自然更多。

  另外,與貨運密切相關的蔬菜、水果批發市場的經營者,也最不愿意看到雨季的到來。“小雨還能堅持,要真下起大雨來,基本沒什么生意,大家都要歇班的。”在濟南八里橋蔬菜批發市場經營一個攤位的江國生對導報記者表示,每天關注天氣預報是其必須的工作,一旦有暴雨預警,他都會加大促銷力度。

  當然,暴雨導致的洪澇災害也會影響到江國生收菜的成本。“發生澇災,會令周邊蔬菜基地產量減少,價格自然就會上去。要是碰到大量絕產的品種,短時間內的價格能翻上一番。”不過,江國生也表示,近期雖然濟南及其周邊降水頻繁,但并未出現洪澇災害,蔬菜供應量充裕,價格不僅未漲,反而有所下降。

  同樣,雞蛋價格也從前期四五塊錢一斤的高價,降到3塊錢左右。有經營商戶表示,雨水增多正是降價的主因。這是緣于高溫潮濕天氣,會使鮮雞蛋儲存時間縮短,養殖戶抓緊清理庫存,經銷商加快速度出貨,個別地區甚至出現壓價出售現象,加劇了雞蛋價格下滑的趨勢。

  應對 城市“吸水性”亟待增強

  雖然諸多受訪者不愿看到暴雨天氣到來,然而天不遂人愿,來自氣象臺的預告顯示,自6日開始濟南就迎來連續4天的雷雨天氣,大風、大雨都將再度成為坊間熱議的話題。

  那么,應該怎么做,才能緩解暴雨帶來的負面影響呢?陳靖良認為,除了加強對這種惡劣天氣的預警機制、提前做好防汛工作外,地方政府完善排水管網建設、強化雨水吸蓄系統應是關鍵之舉。

  “一方面,老化的排水系統需要升級改造。”陳靖良稱,從目前的分析來看,部分城市嚴重的內澇,暴露出我國城市排水系統存在的一些問題,如排水設施維護管理水平偏低,排水設施得不到及時的養護和維修,應急排水設施的建設嚴重不足。

  “另一方面,增強城市的‘吸水性’,就是目前中央力推的海綿城市建設。”陳靖良稱,與管網強調的將雨水運輸到末端在進行控制不同,海綿城市體系是指優先運用草溝、雨水花園、下凹式綠地等“綠色設施”,實現源頭分散控制,達到對降水慢排緩釋的作用,做到“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實現雨水排放與利用過程的雙結合。

  實際上,目前地方政府更關心的是后者。資料顯示,全國各地“海綿城市”規劃建設正進行得如火如荼。如濟南市就共安排43個大項、137個子項,總投資79.26億元,擬通過2至3年完成試點區域“海綿城市”建設任務。湖南岳陽從今年開始的3年內擬投入40億元,推進“海綿城市”建設。

  不過,業內人士也坦言,無論是老城區的管網改造,還是海綿體系的建設,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而雖然國內鼓勵PPP模式解決資金問題,但基建項目的大投入低收益問題,還是令諸多民間資本猶豫不決。

  “所以,地方政府需要做更多的工作,比如摸清城市抗澇的底子、做好細致規劃、有的放矢地推出項目、實現投資效益的最大化等。”陳靖良稱,城市內澇防治是一個體系建設,如何把控各環節進程、實現系統性優化,將大大考驗地方政府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