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21日上午,一年一度的胡集書會在惠民縣胡集鎮又拉開了帷幕。據了解,今年的書會將從2月21日一直持續到2月26日(農歷正月十二至十七),本次書會吸引了來自全國的200余檔藝人前來說書,30多種曲種同時亮相,更有新曲目令大家耳目一新。同時,13年的胡集書會努力打造“草根”文化舞臺,由群眾演員唱主角,引來數萬群眾樂享傳統文化的盛宴。
草根舞臺,民間藝人的“草根維也納”
早上八點多,記者趕到胡集書會時,就看到了陸陸續續趕來聽書看書的人們。熱鬧氣氛不輸春節盛況一分。800余年來,每年農歷的正月十二,來自黃河以北的民間說唱藝人都會主動聚集到這個叫胡集的小鎮上來,擺下攤子,招攬觀眾,亮出絕活,談啦說唱,切磋技藝。2006年,胡集書會被國務院公布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12年年底,又被文化部專家遴選為“春節特色文化活動”,來自全國各地的民間藝人稱之為“草根維也納”。13年的胡集書會除了引來了山東省內濰坊、濟寧、泰安等地的藝人,還吸引了河北、天津、遼寧等諸多外省市的80余名藝人前來獻藝。使得今天的曲藝形式更加多樣化,包括評書、竹板書、快板書、山東琴書、樂亭大鼓、渤海大鼓、相聲等30余種曲藝形式,演出曲目在傳統的《楊家將》、《回龍傳》、《小八義》等傳統書目的基礎上,增添了《榆木疙瘩上網記》、《養啥賺錢多》等體現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現在曲目。
胡集鎮分管文化工作的宣傳委員說:“胡集書會沒有大聲勢,沒有“大腕”,也沒有權威解讀,只有三五個平方的攤位、南腔北調的“草根”、老百姓的好壞評論。但這是一片屬于農民藝術家自己的殿堂,散發著濃郁芬芳的鄉土氣息。”
曲藝傳承,帶動其他民間藝術的不衰
走出曲藝表演的地段,就有不少的小攤市。期間,各種傳統的民間藝術引得路人嘖嘖稱奇。“胡集書會我來過好多次了,每次來都被這些傳統文化遺產所吸引,今年的胡集書會上,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北京面人,制作的真的很精巧。”家住惠民縣城的攝影愛好者路先生說。據捏面藝人介紹,面人也成面塑,在漢代就已經有了其相關的文字記載,經過幾千年的傳承與發展,仍受到人們的喜愛,稱其為“中國的雕塑藝術”。
而家住魏集的王先生告訴記者,今年胡集書會給他印象最深的就是“中國翻花”了,讓他想起了小時候。“翻花拿在手里,一甩就變換一種樣式,很新奇,現在這東西可不多見了。”說著就當著記者的面開心的玩起了翻花。“要不是咱們胡集書會能一直傳承下去,像翻花這樣的民間藝術了解的人可就越來越少了。”
注重傳承傳統文化,培養孩子的曲藝興趣
據胡集鎮文化站董站長介紹,胡集鎮非常注重曲藝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工作,在日常工作中,除了搭建相應平臺,通過配合時政宣傳進行曲藝的傳承保護外,從去年開始就開展了“曲藝進校園”的活動。邀請老藝人進校表演、開設曲藝課讓更多的孩子和老師接受傳統藝術的熏陶。
“當然,胡集書會才是咱傳統文化的大課堂,書會期間,咱們胡集鎮還會舉辦大型的書會燈展,讓來參觀的孩子和他們的家人一起盡享曲藝文化盛宴。”董站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