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舊小區、“背街小巷”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亦是百姓福祉所系。城市發展需要“大手筆”,也需要“小修補”。破解老舊小區管理難,需要對接群眾的“小日子”,真正讓群眾看到創城帶來的新變化。沉下心來,從群眾最需要的地方做起,重視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修小補”,讓群眾滿意,才是我們工作的方向。創城工作開展以來,針對群眾反映最多的問題,東昌府區各社區創新思維,探索了老舊小區管理的新路徑。

  將無人管理的小區“打包”

  新區街道268個小區,在創建文明城期間多數小區已經清理完畢,90%以上的小區已經通過驗收達到標準,衛生保持住不容易,如何常態化?新區街道有辦法。

  “現在清理出來的無人管理的小區共52個,已經全部‘打包’出去了。”新區街道把這些小區讓各自社區認領,根據小區的情況分別找到合適的物業管理公司和保潔隊伍進行管理。“有的打包給了物業管理,有的自己找的保潔隊伍,像中巨社區,把轄區內無人管理的小區就全部‘打包’給了粵華物業管理公司。”新區街道城管辦主任陳秀芳告訴記者。

  聊建一公司家屬院,屬于這次重點整理的老舊小區,八一社區將其打包給了轄區的保潔隊伍,“保潔隊伍接管之后,治理得很干凈,以前這個小區臟亂差,沒有門崗和保潔,群眾怨聲載道,現在看著自己的家園一點點地變干凈,居民都發自內心地高興!”在家屬院住的王大姐告訴記者。為了確保物業公司和保潔隊伍能夠達到治理標準,新區街道還設立了一周一檢查,一周一排名的管理機制,每周六周日,由新區街道的科級干部帶隊,對“打包”出去的小區進行檢查評比排名,對于打掃達不到標準的物業公司或保潔隊伍進行督促和整改并向上反映,對于排名靠前的給予獎勵。

  轄區內實行“網格化”管理

  “不僅干,還要干的好,解決問題的同時也要轉變社區居民的思想,推動居民支持創城、參與創城。”這幾句話常掛在古樓街道王口社區書記劉秋明嘴邊。王口社區地處市區繁華地段,社區內的小區多、門店多,且多為老舊小區,其中無人管理的小區居多。為了達到創城的標準,王口社區對轄區內小區、小街巷、小門店全部實行網格化管理。

  針對轄區內的小街巷的治理,因為學校居多,占道經營的小攤販是治理的難點,社區與學校積極配合,對占道經營的小販進行了集中清理,清理達標后,為長效保持,社區同志一天開展多次巡查,確保不反彈。針對轄區老舊小區難治理等問題,劉秋明一方面逐戶走訪小區居民,另一方面主動作為,幫助小區成立業主委員會,主動為小區聯系物業公司,先是社區工作人員帶頭為小區打掃衛生,后來越來越多的群眾參與到創城工作中來。開始,市勞保局家屬院有位居民嫌社區工作人員每天早起打掃衛生,影響休息,直接扣下了垃圾車的鑰匙。扣了車,不讓清掃垃圾了,社區人員就耐心解釋。后來看到創城帶來的巨大變化,這位居民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現在不僅經常夸贊社區做得好,還主動幫助勸導其他居民維護創城成果。

  熱心“店長”成文明監督員

  站前社區一共有24個小區,其中3個無人管理的小區,在打掃小區中,古樓街道站前社區書記李慶飛有自己的思路,先打掃無人管理的小區,再打掃有物業管理的小區。“我們嚴格按照十有十無的標準來清理,先由物業進行清理,物業清理完畢后,不達標準的地方再次清理,清理一個小區保持一個。”李慶飛說。清理完如何保持?轄區有物業的小區一共有21個,每天下午7點召開物業公司經理的調度會,對小區內發現的問題統一問診、統一部署,針對確實差距大的小區由社區人員進行跟進管理。

  轄區內有一個電子科技市場,100多家商戶,魚龍混雜,檔次不同,市場內的基礎設施也比較差。6月21號,區創城辦聯合有關部門對聊城市電腦科技城內的商戶占道經營、亂搭亂建等不文明行為進行了集中整治。“現在市場又秩序又整潔,客戶愿意來,我們在這做生意看著就舒心!”商戶吳老板說起變化贊不絕口。

  集中治理之后,電腦科技城大有改善。為長效保持,李慶飛在科技城找了5位熱心“店長”,“他們平時經營著自己的生意,也監督者旁邊商戶的各項達標情況,一有情況就進行勸導,勸導不了的他們會及時通知我們,由我們前來勸說和整改。現在看效果比網格員不次!”李慶飛說。

  (記者 張 荔 通訊員 郭明媚 張夢晨 李瀟雯 )

  來源:聊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