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用和實驗型高校教師成為兼職兼薪的香餑餑。(資料片)應用和實驗型高校教師成為兼職兼薪的香餑餑。(資料片)

  近日,相關部門印發的《關于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見》指出,允許科研人員和教師依法依規適度兼職兼薪,包括允許科研人員從事兼職工作獲得合法收入和允許高校教師從事多點教學獲得合法收入。

  消息一出,不少高校老師表示終于不用“藏著掖著”了,《意見》出臺之前,高校教師兼職“走穴”已經是“公開的秘密”。因學科特點、市場需求不同,也會產生一定的分化,有可能進一步加劇不同學科教授之間的貧富差距。專家介紹,兼職要適度,各個高校制定相關的兼職兼薪評價機制。

  兼職走穴很常見

  行情隨著名氣漲

  不可忽視的是,在《意見》發布前,高校教師課外兼職已經是“公開的秘密”,根據2016年麥可思-大學教師薪資福利調查,50.1%的本科教師和52.7%的高職高專教師曾有為增加個人收入而兼職的經歷,講師和助教為增加個人收入而兼職的比例更高,都超過了50%。

  林教授是山東某高校的法律系教授,也是某個律師事務所的掛牌律師。“大學老師在其他學校做兼職講師或者教授非常正常,而像法律這樣操作性強的專業,除了在高校兼職授課,還可以兼任各律師事務所的掛牌律師,一方面可以增加經濟收入,另一方面也擴展了自己在行業內的知名度,這是非常有必要的。”按照林教授的說法,“作為法律專業,接觸社會才能獲取資源,學生的培養也是在辦案中學習的。”但是林教授也不可否認,“社會事務太忙,確實跟學生接觸少一些。”

  而一些廣告設計出身的高校老師,除了本職的教學工作外,后面的兼職一大串,某駐濟高校廣告學教授告訴記者,“做廣告出身,如果你只有一個‘教授’稱呼,那你就是光桿司令,后面都得加個企業品牌顧問、行業協會職務之類的,不然人家會覺得你沒名氣。”該廣告學教授每月的職務工資不到8千元,但現在他出去講一堂培訓課的出場費是一萬元。

  對于一些應用型專業,是高校老師認為的“來錢快”專業。李老師是某高校環境學院的副教授,目前在一個環保企業擔任技術指導,包括環境監測、污染防治、水處理凈化等,每年都有額外不菲的收入。“如果按照正常的工資,副教授每月工資7000元左右,剛剛夠一家老小的生活開銷,”出去干點之后,李老師名氣漸起,生活慢慢寬裕。而張教授雖然目前是某高校的在職老師,但是他下面有幾家企業,外人稱呼他都是“張總”。張教授是化學系畢業,最初的科研成果被束之高閣,他自己不服氣,便開辦企業,越做越大,教書最后反而成為自己的副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