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2014年下半年至今,受低價洋奶粉沖擊、乳企對生鮮乳壓價收購的影響,奶牛養殖業舉步維艱。山東省奶牛養殖業也難逃厄運,大多在虧損經營,奶牛養殖業新一輪的“洗牌”已經啟動。有專家表示,對國內奶牛養殖場來說,只有通過主動轉型、科學養殖,朝著標準化、規模化的現代養殖模式轉變,才能從根本上壓縮生產成本,擺脫奶業虧損的態勢。
收購價低于成本
養殖場艱難維持
“現在的原奶收購價在3.6元一公斤,而牛奶成本價在3.3元左右一公斤,加上地租、設備折舊等費用,往外交奶就是賠錢。”山東中匯奶牛養殖公司的廠長于先生介紹說。實際上,市場上一瓶500毫升(重量為0.5公斤)的礦泉水價格也能達到1.5元-2元,這就意味著,目前,原奶的價格比礦泉水還便宜。

于先生從事牛奶養殖業多年,2014年,他的養殖場飼養的奶牛量有3600頭。“剛開始行情不錯,收奶價格在6.2元一公斤。可是在此之后,價格卻一路下滑,去年上半年價格降到了5.4元左右,現在已經低至3.6元了,收奶價格一月一變,但是在不停地走低。”于先生說。
為了減少虧損,于先生只能減少牧場奶牛的數量,這幾年來,他不斷縮減規模,忍痛淘汰了1600頭奶牛,現在他的養殖場只有2000多頭了,可是依然抵擋不住虧損的勢頭。“養一頭奶牛的成本是非常大的,一頭牛要養到兩年半才能產奶,飼養的費用很高,賣牛、殺牛對養殖戶來說是迫不得已的選擇。”泰安金蘭奶牛養殖有限公司負責人說道。
濟南濟陽縣的三利奶牛養殖合作社也面臨著同樣的困境。三利奶牛養殖合作社為七八戶個體戶提供養殖基地,主要給旺旺牛奶供奶。訂奶量從巔峰時期的一天4噸,已經縮減到了一天2噸。
“合作社成立于2009年,一直到2013年之前,整個行業利潤一直不錯,乳企的需求量大,搶著收購我們奶農的奶,廠子經營得紅紅火火。而現在則是一再壓低價格、控制供應量。”合作社的楊廠長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