虧損已經從散戶
蔓延到大型牧場
奶價下降,煎熬奶農。談到未來,于先生陷入了迷茫,當初他貸款幾千萬投資建廠,現在即便是賠錢也只能繼續堅持下去。“處于虧損的不止我們一家,這兩年很多小養殖戶已經被淘汰了,我們這些有一定規模的還在苦苦支撐著。”于先生說。
“奶價太低,飼料太貴,對配套設施要求太高,我們散戶搞不起,兩年前就不做了。”曾從事十多年奶牛養殖的一青島養殖戶告訴記者。泰安金蘭奶牛養殖有限公司負責人也談到,養十幾頭奶牛的散戶已經被淘汰得差不多了,現在的養殖場最低也是200頭的了。
濟陽縣畜牧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去年濟陽縣已經有兩家養殖場倒閉了,如果這種情況再持續一年,估計至少有10家企業會撐不住。讓人擔憂的是,這種狀況還在持續蔓延,沒有好轉的跡象。”
與以往“奶荒—加大養殖—奶剩—倒奶殺牛”的短周期不同,此次虧損從勢單力薄的養殖戶蔓延到大型規模化牧場。國內最大的乳牛畜牧公司及最大的原料奶生產商——現代牧業也未能幸免,其年中業績報告虧損5.66億元。中國奶業協會會長高鴻賓此前透露,今年3月,國內奶牛養殖虧損面已達到51%,比去年高了5.8%。
大量進口大包粉
壓低國內收奶價
為什么乳企的鮮奶需求量會減少?是什么壓低了原奶價格?多家奶牛養殖場向齊魯晚報記者表示,這主要是受低價進口奶粉沖擊的影響。
“進口大包奶粉的價格太低了。國外的進口奶粉還原成復原乳的成本大約在2.8元一公斤,大大低于國內原奶的價格。”于廠長說。據山東乳制品工業協會秘書長蘭文忠介紹,從整個世界層面看,目前的原奶產量是供過于求的,而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的環境適宜奶牛養殖,且都是規范化的大規模經營,相比國內原奶質優價廉,鮮奶噴成粉后出口中國也非常便利。
蘭文忠介紹,近幾年,企業開始大量使用進口大包粉。國內乳企可以利用奶粉制成還原奶來替代國內的鮮奶,也可以調和成復原乳來做乳制品。國內大部分含乳飲料、酸奶制品、烘焙食品、糖果等基本采用進口奶粉作為原料,所以,乳企對國內產鮮奶的需求量降低,也會壓低收奶的價格。
此外,外國常溫液態奶紛紛“跑步”進入中國。“保質期短、需要冷鏈運輸的低溫奶市場暫時沒有受到沖擊,但是保質期較長的常溫奶已經開始大量進口,受到中高層次消費者的歡迎。”蘭文忠介紹。
據了解,雖然原奶價格一路下跌,但牛奶制品的價格卻沒有受影響。對此,得益乳業相關負責人介紹,原奶價格只是產業鏈中很小的一部分,不會影響到終端產品的價格。該人士稱,近年來雖然液態牛奶的價格保持穩定,但是同一款牛奶其產品質量、營養含量是一直在提高的,另外,考慮到牛奶的加工成本、檢測成本、物流成本、營銷成本等,奶制品的價格并沒有受其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