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改”三周年前夕,山東在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方面繼續“放大招”:出臺《關于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意見》(下稱《意見》),在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強“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金融服務,促進實體經濟轉型升級和持續健康發展方面力求招招見實效。
這與三年之前山東金融改革“劍指”實體經濟一脈相承。2013年8月,山東省政府印發了《關于加快全省金融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即“金改22條”),隨后推出了一系列較有力度、有突破的改革措施。山東金融活力明顯增強,普惠金融發展、民間金融引導、金融集聚區建設、地方金融立法等工作蓬勃開展,不少走在全國前列。
深入調研放大招求實效
“晴天送傘,雨天撤傘”,即使要考慮到風險,銀行如此“嫌貧愛富”,也讓人愛恨交加。
今年3—4月份,山東省政府組織20余家省直部門,開展了較大規模的金融服務調研活動時發現:受經濟下行壓力、企業經營風險加大等影響,銀行放貸更趨謹慎,特別是行業限貸政策“一刀切”問題較為突出,信貸政策往往難以體現傳統行業不同企業的差異。
同時,由于山東省銀行對企業多頭和過度授信現象較為普遍,債權人之間很難協調一致,一旦企業出現經營困難,容易產生銀行競相抽貸問題,加劇銀企關系緊張。
“今天你不仁,我明天就可以不義”。此句雖是“戲言”,也屬“狠話”,道出了企業和地方相關部門對限貸政策“一刀切”、銀行競相抽貸等問題的無奈和之后的種種努力。
企業的“不義”有可能表現在其單獨或抱團惡意逃廢銀行債權,容易造成地方性金融風險,屬于嚴厲打擊的對象。但山東出臺體現改革思路《意見》中的“不義”條文,因為考慮到了各方利益最大化,竟贏得了銀行、企業的一致認可。銀行機構制定了《山東省銀行業關于進一步改善融資服務的公約》,企業也發布了《山東省企業界關于誠信經營規范發展的倡議書》作為呼應。
針對銀行的“不仁”,《意見》進一步完善和落實大額授信聯合管理機制。貸款余額(貿易型企業授信額)5億元以上且債權銀行3家以上的客戶,以及界定額度以下的風險客戶,要全部組建債權人委員會,實行分類管理。
對違反債權人委員會決議,單方面采取抽貸、斷貸、停貸措施的銀行業金融機構,債權人委員會和銀行業協會可給予同業譴責或同業制裁,造成惡劣影響或重大風險的,各市可會同有關部門探索建立特別名單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