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市的這些數據在不斷好轉。市民政局介紹,全市低保人數占比下降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一是隨著城市棚戶區的積極推進,政府拿出相應拆遷補償款作為一次性補償給拆遷對象,而棚戶區則聚集了大量低保對象。根據我市低保政策的有關規定,在核實低保家庭收入時,所領取的一次性補償或安置費要作為家庭收入,按照當地的低保標準平攤在可分攤的月份內(扣除其中需要交納的養老保險費)。在可分攤的月內,該家庭不能享受低保,在客觀上使低保人數不斷減少。

  二是勞動部門加大了對零就業家庭就業扶持的力度,積極組織勞動技能培訓,做好就業指導。同時我市多次提高了最低工資標準,去年為每月1500元,低保對象只要找到合適的工作,家庭收入就會有很大的變化,“低保養懶漢”現象大幅減少。

  三是低保制度更加完善和規范,通過嚴把入口關,把不符合低保標準的城市居民拒之門外。

  有關人士分析認為,底線公平度指標是濟南排名最差的一項,這也正是濟南的短板所在,那就是濟南城鄉發展不平衡。因此,未來濟南需要重點解決城鄉發展差距問題,推動縣域經濟快速發展,加大“三農”扶持力度,在制度設計和政策因素方面逐步消除城鄉壁壘,促進農村人口進得了城,并能享受城市人口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