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8月下旬,17市陸續發布了2016年上半年經濟運行的成績單。
在“L”型經濟走勢已現、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傳統動力明顯減弱的大形勢下,我省多市在發布上半年經濟數據時并不避談“難”字,甚至將其總結為特征關鍵詞之一。在使出“洪荒之力”穩增長的同時,令人欣慰的是,經濟出現不少向好變化,有利因素不斷積聚;各市經濟轉型、結構轉調、動能轉換的步伐正在加快,新動力、新亮點正在積蓄。

GDP增長菏澤最快 3市新超2000億
2016年上半年,我省17市GDP總量最高的是青島,4520.3億元;煙臺、濟南列第二、第三名,超3000億元;接下來是濰坊、淄博、濟寧、臨沂,均超2000億元。就半年的GDP來說,濟南是首次超3000億元;淄博、濟寧、臨沂是首次進入2000億元陣營。
從增速看,17市中GDP增幅最高的是菏澤,為8.4%;增幅最低的是德州、濱州,為6.8%,均超過6.7%的全國平均水平。我省GDP規模前十的市增速全部超過7.0%,十市的經濟總量超過大盤子的80%。
作為工業大省,在產能過剩普遍、工業品出廠價格持續低迷的當下,最讓人揪心的是工業的表現。每個城市都在緊盯著行業增長面、產品增長面、企業增長面,用“筑底企穩”、“顯向好跡象”等詞小心概括上半年的工業經濟。結果是,從全省看,“三面”的增長面在擴大、下降面在縮小;17市的第二產業增加值增速最低的是德州,5.4%,最高的是萊蕪8.9%,菏澤、煙臺也超過了8.0%,都運行在合理區間。工業保持增長,這就穩好了“定盤星”。
比如工業大市淄博,石油加工、化工、醫藥等重點行業平穩較快發展有效拉動了全市規上工業效益較快增長。上半年,該市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利潤、利稅分別增長8.4%、15.9%和11.9%,在全省各市中保持領先。
上半年,除煙臺、萊蕪外,15市的第三產業增加值的增速均高于一、二產增速,經濟結構更趨優化。三產增加值規模最大的青島、濟南,第三產業增速為8.8%、8.2%,濟寧、聊城的三產增速則突破10.0%,濰坊、威海、德州、東營、濱州、聊城、棗莊均在9.0%及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