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調查
“神奇迷藥”并不存在
記者檢索發現,近些年,社會上有關利用迷藥使人失去意識后進行違法犯罪的消息一直層出不窮。比如有不法分子通過讓人聞煙味迷倒對方,或者散播帶有香氣的“迷藥”等等。
沈陽網警曾分析稱,微博、微信等網絡平臺對此類消息的大量、迅速傳播,使得一些人“寧可信其有,不愿信其無”;同時,一些電視劇中反復出現的“迷藥作案”,誤導了觀眾對所謂“迷藥”的認識與判斷。
記者了解到,針對犯罪分子所使用的化學物質,電視劇和網上所提到最多的是乙醚。一位化學專家介紹,乙醚的確具有麻醉性,揮發出的乙醚被人體吸入之后,由肺泡傳遞至神經中樞后會使人出現意識障礙,在19世紀初,乙醚被大量用于外科手術時的麻醉。然而因為麻醉效果不理想,乙醚早已不再用作麻醉劑。如果采用捂住口鼻的方式,用乙醚使人在瞬間失去意識是無法完成的。
此外,還存在一種名為“三唑侖”的化學物質,它的催眠效果比常用的安定要強45-100倍。但需要將其倒在酒水、飲料等液體中,誘使受害人主動吃下,待藥物發揮作用后實施搶劫。所以,大家不要輕易喝陌生人的飲料或吃一些食物。
目前,國家對精神麻醉類藥品管制相當嚴格,我國從2005年11月1日起施行的《麻醉藥品和精神藥品管理條例》明確規定,對麻醉藥從原植物的種植、麻醉藥品和精神藥品的生產實行總量控制、定點經營、定點生產。大家在提高對麻醉劑犯罪防范意識的同時,也無需太過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