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省委、省政府公布《關于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施意見》。

  綜合實際工作者和專家的看法,《意見》是一份科學的藥方:通過內在機理調整,祛除經濟肌體虛胖,并輸入新鮮血液,培育新能量和新機能,為肌體提供更有效供養。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

  當了20多年礦工的柳舉先,今年3月正式告別山東能源龍礦集團洼里煤礦。像柳舉先一樣,這里有1000多名工人經過培訓轉崗。洼里煤礦副總經濟師殷國平說:“當前煤炭業虧損嚴重,龍礦集團決定暫停采煤,利用空閑房產和人員,向醫養結合、健康養老產業進軍。”

  如果洼里煤礦這樣的落后產能繼續存在,就無法為中高端的新產能騰出資金、生產空間和環境容量。無效和低端供給過多,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太少。這是當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解決的矛盾之一。

  “在沿海省份中,山東去產能壓力更大,只能自我加壓。”看到《意見》中山東提出去產能的一些“硬杠杠”,省宏觀經濟研究院區域經濟研究所所長高福一如此感嘆。記者注意到,在國家把鋼鐵、水泥、煤炭等五大行業確定為產能過剩行業的基礎上,我省又主動加上煉油和輪胎兩個行業。

  這其中,鋼鐵、煤炭產業投資拉動作用大、吸納就業能力強,但產能嚴重過剩。《意見》指出,山東將利用5年時間總體壓減產能生鐵970萬噸、粗鋼1500萬噸。僅這一個產業去產能,就需要消化安置5萬多名員工。更何況,山東產能過剩行業企業數量多、體量大、整體層次偏低,能否順利去產能,難免讓人捏一把汗。

  有損失、有陣痛,可這是必須闖的難關,早闖比晚闖好、快闖比慢闖好。記者從省國資委了解到,至2015年底,僅省屬煤炭企業已暫停開采21對礦井,累計壓減煤炭產能685萬噸;鋼鐵企業累計淘汰煉鐵產能643萬噸、煉鋼產能235萬噸。國資委對虧損大戶實施掛牌督辦,去年88戶企業實現扭虧為盈,9戶企業關停退出。

  來自省經信委的幾個數據,令人驚喜:截至到2015年底,7個行業產能利用率均較2013年底實現提升,其中,電解鋁、平板玻璃、子午胎產能利用率達到80%以上,逐步回歸合理水平。鋼鐵、水泥、地煉、船舶產能利用率提升5%—10%,產能過剩情況明顯改善。

  運用市場和法治方式,引導主動退出一批;強化環保、能耗等標準,倒逼出清一批;盤活存量資源,優化整合一批;加快企業“走出去”和國際產能合作,轉移消化一批;發展智能制造,改造提升一批。這是我省去產能的大思路。

  我們注意到,去產能成為山東新動能孕育的契機。近年來,位于肥城的石橫特鋼對虧損產品一律停產,先后淘汰落后電爐鋼產能100多萬噸、落后煉鐵產能50萬噸,關停軋鋼和鑄造生產線各1條、小礦山4處。騰出的生產空間往哪布局?去年石橫特鋼新上一條年產50萬噸的型材生產線,成功開發了Q345B等各強度級別的產品。全國制造輸電鐵塔一直缺乏這些高質量型材,新生產線符合加工市場對中高端產品的強烈需求,使鋼、鐵、焦的產能利用率達到99%—100%。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通過去產能培育新動能,在山東各產業中非常普遍。”5月18日,省發改委主任王忠林對記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