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一位家住擺榜社區石板村4組的苗族外出務工青年迎娶相戀幾年的苗族姑娘,女方家接受彩禮。吳東俊/視覺中國 攝  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一位家住擺榜社區石板村4組的苗族外出務工青年迎娶相戀幾年的苗族姑娘,女方家接受彩禮。吳東俊/視覺中國 攝

  原標題:彩禮致貧遮蔽了年輕人的詩和遠方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史額黎 馬富春來源:中國青年報(2016年05月20日12版)

  年過半百的老張“心里一塊石頭落地了”——他給17歲的兒子找到了媳婦,幾個月后就將迎娶進門。

  讓他開心的不單是家里又要添一口人,更現實的考慮是,“娶的兒媳婦人很體面,花的彩禮并不多。”

  老張是國扶貧困縣甘肅省康樂縣草灘鄉農民。當地很多農民仍在貧困線下掙扎,面對高額彩禮,要么舉債結婚,要么遲遲結不了婚。“一婚窮十年”,康樂農村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在寧夏西吉縣等地,也存在高額彩禮導致的新的貧困現象出現。

  “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這是當下很多年輕人熟知的歌謠。但眼下,高額彩禮正成為新的“攔路虎”,攔住了一些農村青年奔向“詩和遠方”的路,也拖了精準扶貧的后腿。

  貸款送彩禮

  “這里的彩禮高得很,現在娶個媳婦要十七八萬元。”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見到老張時,一提起彩禮,他就不住搖頭。

  老張一家三口在草灘鄉中心位置開了家小飯館,家庭情況在鄉里也說得過去,但即便這樣,他仍然覺得彩禮有些吃不消。眼看著兒子長大了,村里女娃少,他盤算著得盡快給兒子找媳婦。

  年前,老張算了算全家的積蓄才意識到,盡管兒子還小,也必須盡快了——彩禮年年在漲。

  “我的兒媳不是在本鄉找的,是從臨洮找的,臨洮的彩禮便宜,我們就花了11萬元。”老張得意地說。

  臨洮縣和老張所在的康樂縣毗鄰,近年來康樂彩禮行情上漲,普通人最高到20多萬元,女方有正式工作的甚至過了30萬元。和老張一樣,康樂部分人家想方設法從臨洮找兒媳。

  在康樂縣,農民大都世代務農,農閑外出打工。2015年該縣農民人均純收入為5524元。這意味著,一個三口之家9到11年的純收入總和,才能支付得起一份彩禮。

  彩禮高企且年年增長,甚至迫使年輕人早早就“結婚”。老張的兒子剛過17歲,在自家飯館里幫工。當城里同齡的孩子還在為高考拼搏的時候,即使沒到法定婚齡,他已經要履行做“丈夫”的責任了——婚禮定在今年10月。

  老張告訴記者,之所以這么早結婚,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彩禮增速實在過快。“一年能漲一兩萬,可能今年十五六萬,明年就十七八萬了。”

  在草灘鄉很多村民看來,當地彩禮遠高于外地,已是不爭的事實。24歲的楊軍大學畢業后在鄉上工作,去年10月結婚,只給了女方家6萬元彩禮,大伙兒都說他“撿了個大便宜”。“我們在學校談的,她家是會寧縣的,要得不高,我們商量著結的婚,雙方都滿意。”楊軍解釋。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楊軍鄰家的女兒去年剛在鄉上工作,談婚論嫁時,給男方家里開出了40萬元的“天價”。楊軍覺得鄰居有些“獅子大開口,把后半輩子的本錢都要下了”。可鄰居卻反問他:“我姑娘有正式工作,一個月拿3000多元,一年也能給我兩三萬元,40萬元要的多嗎?”

  其實,草灘鄉的彩禮也是近幾年才“水漲船高”的。開榨油坊的楊彥文說,他的兒子8年前結婚時,出了7.5萬元彩禮。現在行情已經“漲得不像樣子”,結婚前要小汽車,結婚時再要上十七八萬元的彩禮。

  據老張分析,草灘鄉彩禮暴漲的主要原因是,近幾年一部分人去外地打工,在青海、西藏等地承包了工程,收入頗豐。賺了錢的人還是會回家鄉找對象。“他們每年回家也待不了幾天,回來就要相親,要是看上的姑娘,別人家給10萬彩禮,他們就給15萬元、20萬元,只要盡快把事定下來。”

  除了“富人”提價的因素,農村男多女少的局面也造成了彩禮的攀升。老張告訴記者,草灘鄉的大姑娘比較少。“高三有考不上大學的,才能去說媒,考上的都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