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鉤沉]

  看看西客站片區文化基因:

  濟南峨嵋山大飲馬村故事多

  談及西部城區的“歷史文化基因”,濟南文史專家張繼平告訴記者,盡管以前西部城區多是村莊,但除了興福寺外,實際上還有不少歷史文化傳承蘊含其中,“在大金莊西行二、三里有座峨嵋山,與四川峨眉山相比,這座高度不足百米的濟南峨嵋山卻也是佛教、道教共居的一座山”。

  據文獻記載,峨嵋山原名為靡笄山,此山山體不高、山勢不陡,從南北兩側遠遠望去,這座東西狹長、脊背曲折的小山猶如古人練習書法的筆架,因此清代文人將“筆架煙雨”列為靡笄山之盛景。山上還有碧霞宮、文昌閣、大悲寺等,1994年出版的《槐蔭區志》載有大悲寺位于段店鎮大金莊西峨嵋山,是清初大金莊金某所建,因其人好佛,取名大悲寺。

  “西城地區的大飲馬村也是有故事的,相傳東漢末年,曹操率兵北上,路經很多村莊,無水可飲,因本地多水,便在此地安營扎寨,由此得名‘大飲馬村’。大學城片區的開山有徐志摩的故事等。在給道路命名時,都可以將這些歷史傳承考慮其中。”張繼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