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年啃下硬骨頭“僵尸企業”改制成功
凱遠集團是1996年經省政府批準組建的企業聯合體,由凱遠集團公司、省國貿集團中心等8戶企業組成。2004年6月,經批準,凱遠集團8戶企業實施整體打包改制。在經過清產核資、財務審計和資產評估等一系列程序后,從2014年開始,凱遠集團先后兩次掛牌并經5次展期,均未征集到受讓方。2015年,省國資委指導省商務廳將凱遠集團產權包以20萬元的底價再次掛牌,經過激烈競拍,國有產權包以5050萬元成交,溢價高達252倍。
省工業設備安裝總公司原由省建設廳下屬的省建筑工程管理局管理,2004年省政府決定由省國資委履行出資人職責。2005年,省國資委將其列入改制退出范圍,啟動了改制工作。隨后因企業債權人向法院提出破產申請,改制工作暫停,2007年轉而進入破產程序。其間經過與債權人艱苦談判,達成了債務和解協議,2008年重新啟動改制程序,但進展緩慢。省國資委新班子上任后,針對職工安置等關鍵問題加大協調推動力度,解決了欠繳社會保險費滯納金、職工社會保險關系接續等老大難問題。經掛牌交易,2015年4月,省國資委與國有產權受讓方簽訂了產權交易合同,并辦理了資產移交、職工安置等手續,改制工作完成。
家底不清、賬目混亂改制遇瓶頸
兩戶企業家底不清、賬目混亂、管理不規范,各種債權、債務和擔保糾紛層出不窮,這導致清產核 5資、財務審計、資產評估等工作因突發事件多次被中斷,遲遲難以完成。
長期生產經營困難,給兩戶企業帶來了不少歷史遺留問題。因為經營困難,長期拖欠職工工資,欠繳醫療和養老等社會保險費用,并因此產生了巨額滯納金。部分權屬企業職工勞動合同管理不規范,給職工身份認定和安置費用確定帶來很大困難。參與改制的各方利益訴求不同,致使在一些關鍵問題上難以達成一致意見。改制期間,兩戶改制企業職工集體上訪多達上百次。
職工權益優先靈活變通慣例
因兩戶企業欠繳醫療、養老等社會保險費用,部分患病職工無法享受醫保待遇,一些年齡較大的職工甚至達到法定年齡仍無法正常退休,生活極度困難,職工為此上訪不斷。省國資委綜合考慮各項因素,在做好風險應對預案的前提下,果斷打破原有慣例,將凱遠集團產權交割程序與職工安置費撥付分開進行,趕在春節前將安置費用撥付到了職工個人賬戶。
凱遠集團一位老職工喪失勞動能力多年且一直無法正常退休,在領到安置費后忍不住失聲痛哭,春節過后專門打來電話訴說這是十多年來過得最好的一個春節。
主動上門合力突破制約瓶頸
對兩戶企業改制中涉及多個部門的疑難歷史遺留問題,省國資委主動上門,積極爭取有關部門支持,開辟綠色通道,實行特事特辦。
濟南市根據有關政策對工業設備安裝總公司社會保險費問題進行了妥善處理,解決了困擾企業多年的老大難問題。在職工安置費用劃撥過程中,省國資委聯合省商務廳、省財政廳,對“總賬戶、分賬戶和個人賬戶”實行全線監管,采取事前鎖定賬戶、“1分鐘即時劃撥”的“倒存”方式,確保安置費用在第一時間發放到職工手中。
凱遠集團退休職工出現上訪過激行為后,省國資委迅速啟動重大群體性集訪輿情報告制度,協調省、市政法和信訪部門第一時間介入,形成了四級維穩防控預案 58和聯動機制,及時控制和穩定了改制大局。
創新工作機制夯實工作基礎
為加快工作進度,省國資委新一屆領導班子將兩戶企業改制列入2015年度重點工作計劃,改變原有工作模式,采取“大項目部制”,打破班子成員分工和處室職能界限,成立了兩個改制推進協調小組,分別由委領導掛帥,抽調精干力量組建專業化隊伍,全程靠上負責。改進工作方式,變串聯式分步推進為并聯式協同推進,前一環節還在進行,后面環節超前介入,配合操作,同頻共振,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僅用不到兩個月就基本理清了兩戶企業掛牌前的基礎工作。
處置“僵尸企業”事不避難、勇于擔當
處置困難國企猶如捅“馬蜂窩”,沒有擔當的人唯恐避之而不及。新一屆省國資委領導班子摒棄“求穩怕亂、當太平官”思想,以強烈的責任擔當“勇向虎山行”。省商務廳、人社廳等部門直面困難局面,強化有關改制政策解讀和協調落實,主動迎接挑戰。
重啟改制以來,兩戶企業改制工作的各個環節,從資產評估、到轉讓合同簽訂、安置費用劃撥,企業職工和相關利益主體都沒有提出異議,其主要原因就在于省國資委做到了全程公開、依法依規操作,確保改制成果能夠經得起時間檢驗。
特別是借助產權交易中心這個公共平臺,使各種信息充分“亮”在陽光下,主動接受社會各方監督,實現了國有資產大幅增值。在堅持依法合規的前提下,抓住主要矛盾,以靈活、務實的態度,采取剝離不良資產、豁免欠繳社會保險費滯納金等手段,妥善解決了改制障礙,保證了改制工作的順利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