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薄一張面餅,均勻涂刷面醬,撒上蔥花 、韭菜碎 ,輔以馃子或油條,平口鏟將面餅四周鏟起把食材包裹其中,當中一切 ,兩方對疊,一個在青島大街小巷不難覓見、口感咸香酥脆的煎餅果子就這樣成了。說起煎餅果子您能想到什么?清晨路邊早餐攤食客的狼吞虎咽?夜幕下加班白領的腳步匆匆?在辛家莊百米食巷里有著這樣一位“煎餅俠”,專注煎餅果子23年,憑著煎餅鐺、竹耙、平口鏟,他硬是攤出了四套房產。租房住、騎電動車,每月給女兒開一萬元“工資”。今天,記者帶你認識咱們青島的“煎餅俠”。

  從“打游擊”到“陣地戰”

  鄒師傅,河南駐馬店人氏,今年是他的第四個本命年。

  談起當年離開老家,也是為生活所迫,北京是他第一個打拼的城市,“在那炸了半年油條”。然而,就像王朝末年群雄割據,北京好的地腳早已被先到者瓜分殆盡,鄒師傅只好轉戰河北唐山,油條一炸,又是半年。

  “生意還是不好做。”

  鄒師傅對象的哥哥和姐夫先于他來到青島,他們告訴鄒師傅青島是個好地方。1993年,鄒師傅攜妻帶女踏上島城。“聽他們說在青島煎餅果子好賣,我就花一百來塊錢買了輛三輪車,在車上支起爐子,又買了塊鐵板,就開始干了。”鄒師傅說。

  上世紀九十年代,鄒師傅推著自己的三輪車在青島各大人流密集區域輾轉。“那會兒經常在大學路轉悠,煎餅果子賣一塊二一個”,即便是六分之一于現在的價格,那時鄒師傅的日營業額已經過百元。逢到旅游旺季,他推著車子來到中山公園、八大關等景點,一天下來最多時能有五六百元入賬。鄒師傅有三個閨女、一個兒子,憑著賣煎餅果子的收入,他已經能支撐起一家人所有的生活開銷。

  用鄒師傅自己的話說,推著三輪車賣煎餅果子就是“打游擊”。“那會還不叫城管,叫巡警。每天都要躲著巡警,今天去這個地方,明天換另外一個地方,很不穩定。當然咱做得也不對,但是沒辦法,生活所迫。”鄒師傅說。

  鄒師傅的“游擊戰”終于在2000年結束了。那時辛家莊開了一家名叫“法寶”的外資超市,鄒師傅就在超市旁的一個樓洞里支起了攤位,煎餅果子的價格也從一塊二漲到了一塊五。

  從“游擊戰”轉為“陣地戰”后,鄒師傅的收入并沒有減少。相反,他的攤位前逐漸開始有人排隊,并且積累了相當數量的回頭客,生意最好時已經影響到了樓上居民的出入。“咱當然得跟樓上的人搞好關系,來我這買煎餅果子就給他們優惠,或者直接免費。后來,樓上人家的孩子結婚,我都能吃到喜糖。”鄒師傅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