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山東:“不挑不揀48小時實現就業” 

  據新華社濟南電(記者 袁軍寶)近年來,山東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主動作為,銳意改革,敢啃硬骨頭,“十二五”期間在就業、社會保障、人事人才等多個領域實現十余個“全國率先”,讓群眾提前享受到改革“紅利”。

  2015年,山東全年城鎮新增就業116.8萬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127.5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保持在3.35%的較低水平,已連續12年實現城鎮新增就業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雙過百萬”。

  據山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廳長韓金峰介紹,山東率先建立就業與重點建設項目、重要政策聯動機制,在全國率先建立了城鄉一體的就業失業登記制度,率先出臺進一步規范國有企業招聘行為的意見,通過財政投入、稅收減免、創業貸款、就業援助、培訓補貼、社保補貼等“一攬子”政策有力促進了就業。全省僅創業帶動就業的扶持資金每年就投入30個億左右。

  山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就業促進與失業保險處處長衣軍強說,山東對高校畢業生、農民工、就業困難群體等重點群體都采取了針對性措施,建立起省市縣鄉村五級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對就業困難群體承諾“不挑不揀48小時實現就業”。

  比國家提前近一年實現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整合;在全國率先整合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率先開展城鄉一體、全省統籌的居民大病保險制度;在全國率先啟動實施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劃轉500億元養老保險基金委托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運營,走在全國前列。近年來,山東在社保領域的諸多方面都實現率先突破,讓百姓提前享受到改革“紅利”。

  其中,山東省于2014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城鄉居民醫保統籌,報銷政策不再城鄉有別,成為十八大后首個實現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整合的省份。

  同時,山東還同步實施統一的居民大病保險制度。山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居民醫療保險處處長叢勤滋表示,只要居民自負的合規醫療費用超過一定額度,就可以納入大病保險保障范圍。居民大病保險制度實施以來累計補償180.7萬人次、37.8億元。

  目前,山東基本建立了體現機關、事業單位和企業特點的工資收入分配制度,收入分配秩序逐步規范。其中,在全國率先分類推進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率先出臺維護機關事業單位未納入正式職工管理人員勞動保障權益政策規定。

  作為最基層的公務員,鄉鎮干部工作繁雜、壓力大、進步空間小,普遍存在人不愿來、來了留不住的問題。山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工資福利處處長李洪吉表示,為解決這一問題,山東提高了鄉鎮工作人員鄉鎮工作補貼,目前鄉鎮工作補貼提高到人均500元左右。

  而同時,縣以下機關建立職務與職級并行制度也順利推進。

  此外,山東從規范企業勞務派遣用工行為、維護機關事業單位編外人員合法權益等多個層面大力推動同工同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