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軌道交通將撐起濟南大交通“脊梁”

  記者了解到,隨著軌交線網的逐漸鋪展,穿行其間的公交線網也將隨之得以優化。包括出租車、自行車在內的其他公共交通方式將作為有機補充,進一步滿足市民的個性化出行需求。此外,濟南還將借助軌道交通實現與鐵路、民航等客運樞紐的快速連接。

  按照濟南軌道交通規劃的3條R線來看,R2線可將濟南西站、濟南站、濟南東站串連,未來的濟南新東站則可通過R3線與R2線的接駁,實現與現有3個火車站的連接。

  此外,R1線還為南延預留空間,未來或與濟聊城際鐵路實現“共線運營”,即地上通動車組、地下走軌道交通。據測算,濟聊城際鐵路建成后,可把濟南到聊城的車程縮短至半小時。此外,已進行了地質初勘的R3線遠期或具備延長至濟陽的條件,而規劃中的M線也有線路為東延至章丘埋下伏筆。

  延伸閱讀

  如何確定﹃走地上﹄還是﹃走地下﹄

  關于濟南修建軌道交通的討論,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紀90年代。其中不變的核心問題,是按照濟南的地質條件,如何在修建軌道交通的同時不破壞泉水資源。

  據了解,濟南市劃定的泉水保護敏感區具體范圍為經十路以北、明湖路以南、歷山路以西、順河高架路以東的區域。軌道交通地下工程一般在15米以內,而泉水保護敏感區以外石灰巖埋深均在15米以下,因此我市絕大部分地區和路段可修建地下軌道交通。針對濟南獨特的地質特點,在規劃設計前期,軌道交通規劃編制單位建議,在繞城高速以內的主城中心區以地下為主,不過要在不影響泉水保護的前提下進行,但地面布線以及高架輕軌的方式仍不可或缺。

  濟南市相關部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選擇敷設方式需綜合考慮工程投資、拆遷成本、用地成本、城市景觀等因素以及對經濟、社會、環境等方面的影響。地下敷設方式有利于拓展城市空間、節約城市用地、節省拆遷費用,且不影響城市景觀環境、可兼顧人防功能,在城市繁華地區具有明顯的綜合效益優勢,高架敷設方式綜合造價較低,工期較短,但占用土地資源較多,對沿線兩側建筑產生較大的噪音干擾,對居民生活環境和出行有較大影響,對城市景觀和沿線建筑日照具有一定影響。

  工程籌劃

  2015年 基礎工作年,重點工作包括交通導改、管線遷移等

  2016年-2018年 車站、區間、場站等土建工程的建設將成為重點

  2019年 安裝調試年,供電、接觸網安裝、機電設備、系統設備的安裝調試將密集展開

  2020年 開通運營年,R1線將完成設備聯調、空載試運行,直至開通試運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