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樹斌案異地復查紀實
在聶案走向聽證的過程中,至少有以下因素發揮了重要作用:對冤假錯案平反的大背景,聶樹斌家人的20年堅持,律師的細致調查取證,以及普遍認為聶案存疑的社會輿論。
本刊記者/滑璇(發自北京、濟南)
4月30日晚間,63歲的陳光武再也坐不住了。作為聶樹斌案的申訴代理律師之一,他把對山東高院的保密承諾拋諸腦后,一夜連發10篇博客,披露出卷宗中的多幅照片、多處文字記錄,尺度之大,令人震撼。
經陳光武指點,《中國新聞周刊》在一幅黑白照片正中,隱約看到三把鑰匙形狀的東西尾部分開攤在地上,照片下方有一行手寫文字“中心現場發現的鑰匙串”。卷宗中,王書金清晰地描述了鑰匙的外觀和擺放位置,與現場情況相符;而聶樹斌自始至終未曾提及鑰匙的存在。陳光武表示,三把鑰匙很小,又掩藏在玉米秸和雜草中,他仔細辨認許久方才找到,在100米外的工廠里打工的王書金根本不可能發現,“所以鑰匙是證明王書金作案的關鍵。”
兩小時前,有電視臺對4月28日的聶案復查聽證會進行了報道。節目中,中國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教授洪道德給出了這樣的意見:“聶樹斌關于犯罪工具、犯罪過程和現場發現的情況高度吻合。申訴方給出來的理由……沒有找到一個可靠疑點,沒到推翻這個證據的本質。”
節目播出后,網友們普遍認為這是在為聶案復查定調。許多人擔心,這場長達十年的申訴,最終將以山東高院“不予再審”的決定啞然落幕。也正是因此,陳光武才冒著被取消代理資格的風險,發布了包括案發現場、行刑現場、受害人遺體在內的多幅照片和文字描述,他說,“問題就擺在那,照片里很清楚。”
自2014年12月12日最高法院指令山東高院復查以來,聶樹斌案從未離開過公眾視線。案卷之外,是一場聶家與山東高院、河北公檢法系統的三方博弈,場面宏大,參與者數量眾多且立場復雜。而案卷內多個疑點的曝光,猶如引爆一枚又一枚重磅炸彈,引發了社會輿論的強烈關注和廣泛質疑。
“抱最大的希望,做最壞的打算”
2014年12月12日晚上,聶樹斌的母親張煥枝正在家里看電視。自從兒子出事,央視的新聞聯播、焦點訪談以及一些法制類節目,便成了聶家的最愛。7點半剛過不久,2013年開始代理聶家申訴的湖南律師楊金柱打來電話:“張煥枝,我告訴你,最高法院已經指令山東高院復查聶樹斌的案子了。”這是幾分鐘前最高人民法院官方微博放出的消息。微博還稱,異地復查是“根據河北省高級人民法院申請和有關法律規定的精神”。
那天晚上,張煥枝的手機響個不停。等到聶家的6名申訴代理律師之一陳光武打來電話時,張煥枝已經泣不成聲:“老天爺呀,你終于睜眼了!”
撂下電話,張煥枝一邊向老伴聶學生轉達各種消息,一邊自顧自地念叨“現在國家的東風真是好啊,依法治國真是做到實處了。”沒想到,向來木訥少言的老伴突然提高嗓門,語氣嚴厲地說道:“你跑了多少年啦?什么時候沒有依法治國啊?別盼得那么高!”盡管一盆冷水當頭潑下,但想想國家大形勢,張煥枝內心對于兒子的案子得到公正審判依然抱有很大期待。
正如張煥枝所言,中國的司法系統確實刮起了一場平反冤假錯案的“東風”。2014年8月,因涉嫌投毒坐了8年冤獄的福建平潭人念斌終得昭雪;2014年11月,涉嫌故意殺人罪、流氓罪的內蒙古呼格吉勒圖案步入再審程序。據今年全國“兩會”發布的信息,2014年,全國各級法院對518名公訴案件被告人和260名自訴案件被告人依法宣告無罪;按照審判監督程序再審改判刑事案件1317件,其中一批重大冤假錯案得到糾正。
通過電視新聞,71歲的張煥枝早就注意到了這些利好消息。此前不到一個月,她曾撥通呼格吉勒圖母親的電話,表示問候和鼓勵;此前3天,她又專門致電陳光武,詢問“內蒙的冤案已經立案,樹斌的案子有沒有什么進展?”
與呼格吉勒圖的母親尚愛云一樣,得知案子獲得進展的第二天,張煥枝一大早便跑去給兒子上墳。面對這個低矮的墳頭,她低聲念著:“樹斌,媽沒有放棄你的事情,媽也在努力去做。兒啊,你在那邊也不要放棄。這次到山東高院,我不信山東還會再拖9年……”
之前的9年,申訴路上的坎坷早把張煥枝打磨成了另一個人。2005年,《一案兩兇,誰是真兇?》(下稱《一案兩兇》)的作者、時任《河南商報》總顧問的馬云龍第一次見到張煥枝時,她只是“一個精神上被摧垮的農村婦女”。由于兒子犯有強奸罪、殺人罪后被槍斃,聶家在村里飽受歧視。當記者們蜂擁前去采訪時,她的目光驚恐不安,充滿疑慮和警惕。9年中,張煥枝不斷與律師、記者打交道,學習著他們的思維方式、講話語氣,馬云龍說她成了一個“社會活動能力很強、能講很多法律條文的人”。
其實,給張煥枝“潑冷水”的并非聶學生一人。不少致電問候的律師、記者擔心她的期待“爬得越高,摔得越狠”,掛斷電話前總要叮囑一句:老太太,別想太多,走一步看一步,能不能翻案還不知道呢!對此,多年來屢敗屢戰、看透世事的張煥枝也是心知肚明,她喜歡把“抱最大的希望,做最壞的打算”掛在嘴邊,一來安慰別人,二來鼓勵自己。
12月13日,王書金的辯護律師彭思源第一時間給河北省磁縣看守所打去電話。他囑咐相關人員要讓關押于此的王書金看看電視,了解聶案的最新進展。當晚,王書金坐在所長辦公室里收看了央視和東方衛視的相關報道,事后他向彭思源表示,“案子拖了這么久,總該有個眉目了。”
3個月后,山東高院的復查法官們集體來到磁縣看守所,分別提訊了王書金。在長達兩天的訊問中,王的情緒有些焦躁,卻一直盡力配合。他指出,河北省的某工作組曾對其刑訊逼供,意在使其翻供。他聲明,除了工作組期間的虛假供述“不算數”外,其余口供一律真實有效。而自從10年前在河南滎陽落網,王書金始終承認自己是石家莊西郊玉米地案的元兇,從未推托。
異地復查決定公布不到一周,坊間即出現這樣的傳言:有海外消息稱,聶樹斌之所以被迅速槍決,是為了給一位知名政府官員換腎。沒兩天,張煥枝也聽到了這個傳聞,她以一種出奇的冷靜與克制,對此不以為然。“是有這個說法,但那又怎么樣?”張煥枝說,“現在最重要是把樹斌的案子翻過來,那些沒影的事兒不要去想它,不能讓它分散了我的注意力。”
在張煥枝看來,此時突然冒頭的換腎傳言就像一個障眼法,擾亂視聽;如果著了它的道兒、一味追究,反而會壞了翻案的大事。“而且即便這是真的,咱也根本沒法證明。”張煥枝告訴《中國新聞周刊》,退一萬步講,“樹斌的腎要是真能救人一命,也算是件好事,是個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