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谷是濟南市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打造區域性科技創新中心的新載體,是個高端神秘的地方。今天,讓我們一起去看看“不一樣”的創新谷。

  根據規劃,創新谷位于濟南市西南部大學科技園區,規劃范圍東至北大沙河,西至濟菏高速,南至南部山體山脊,北至馬鞍山,總面積20平方公里,規劃建設用地約10平方公里。

  市規劃局專業人士向我們介紹說,為將創新谷建設成為國際知名、國內一流的創新園區,形成以發展科技創新型產業為主導,產城融合、職住平衡、配套完善、自然生態的科技綠谷、現代新區,他們注重在規劃中創新思路,著力打造不一樣的濟南創新谷。

  山水定形、河谷相連

  創新谷位于群山環抱之中,北大沙河自東南向西北蜿蜒貫穿,規劃以“河”為生長脈絡、以“谷”為發展單元,以自然山水確立“群山夾河、眾谷聚水”的空間格局。

  一河四灣、灣谷聯動

  秉承“自然、生態、現代”的理念,以北大沙河為縱向脈絡,匯溪水,聚人氣,沿河聚集片區級、組團的公共設施,形成“一河四灣,灣谷聯動”的總體空間結構。

  產城融合、職住平衡

  創新谷是我市首個實踐“產城融合”理念的第四代新型科技園區,在規劃中從用地、配套、交通等各方面充分考慮產城融合需求,著力打造集創業、工作、生活、休閑復合一體的城市活力園區,可提供20萬就業崗位,滿足15萬人居住。

  依山臨水、一心五谷

  以外圍山體作為整個區域的生態背景,利用各山谷內部的支流連通山河景觀,展現科技綠谷山水與城融合發展的生態特色。打造“產、商、居、綠”復合的核心區和五條宜業宜居、環境優美的山谷,構建“一心五谷”的空間布局。

  功能復合、用地混合

  大區域復合,小地塊混合。大區域以產業、商業、居住等多種功能復合型發展,每個山谷單元以“產業+居住”的模式有機組合。按照產業招商、商居開發、基礎配套三大類用地4:4:2的比例統籌布局,實現園區投入產出、職住商居平衡。

  綠色出行、外快內慢

  突出公共交通引導發展,以軌道R1線、中運量公交、城市主次干路以及環山環水慢行路等多種交通方式構建綠色綜合交通體系,與周邊用地功能密切銜接,形成“外快內慢”的創新谷特色交通環境。

  引領發展、匯智聚力

  核心區功能以研發生產、商業商務、商住混合為主導,從功能和空間上引領帶動各谷的發展,以“核心密、五谷疏,核心高、五谷低”的形象效果展現高科技創新型產業園區的獨特魅力。

  縱觀創新谷規劃,其“曲脈、方城、層化”等八大特點可謂匠心獨具,新穎醒目。

  曲脈,聯通山水——以皇姑井河為主要脈絡,蜿蜒聯通徠佛山與北大沙河。

  方城,創智天地——核心區地勢平坦,路網形態采取規則高效的方格網形式,城市形態與建筑布局契合路網格局,規則方正。

  層化,垂直分段——空中層作為建筑體量的主體,是地塊核心功能的主要載體,底座層界定城市街道空間,形成連續活動界面。

  復合,功能復合——設計強調混合兼容,尤其重視空間維度上的功能共存,鼓勵兼容居住的混合功能開發。

  合院,動靜雙面——設計重視建筑界面對活動空間的界定與塑造。

  地塊底層建筑對外以連續界面界定城市街道空間。

  綠屋,生態宜人——在開發建設過程中堅持綠色建筑標準,尤其重視與人的活動空間密切相關的綠色化建筑。

  中脊,彰顯形象——建筑高度設計意在凸顯公共空間與強化山水形

  象。建筑布局中部高、南北低,最大化土地價值,形成隆起的脊線。

  高街,體驗交流——依托規模化可上人活動的屋頂綠化空間,整合活動屋面資源,形成聯通地塊屋面的高空街道系統。

  揭開了創新谷的“高冷”面紗,看了這么漂亮的規劃圖,你是否也對“打造四個中心、建設現代泉城”更加充滿信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