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臨沂嶺頭羊食府盛大開業!“魯城三十六道全羊”正式登陸臨沂!第一屆“伏羊節”也隆重開幕!




開幕式上,有關領導為嶺頭羊食府揭牌;臨沂市飯店烹飪協會授予“ ‘嶺頭羊食府’臨沂市特色餐飲名店”稱號,授予嶺頭羊食府主打菜“魯城三十六道全羊”為“沂蒙名吃”。嶺頭羊食府創始人劉超、王德生、劉建剛為“第一屆伏羊節”揭彩。
“一人一史一地方,一嶺一羊一鍋湯”。魯城,原為春秋時期魯國邊陲一普通小鎮,是西漢名相“匡衡”的故里,匡衡幼年“鑿壁偷光”刻苦學習的故事,激勵著一代又一代后人!史記,乾隆下江南巡視沂州府期間,微服私訪匡衡故里“魯城”,偶遇并品嘗了孫氏父子熬制的羊湯,贊不絕口,后招孫氏父子進宮專做羊湯。百姓吃羊粗糙熬制,俗稱“大碗羊”、“羊雜湯”, 孫氏父子專為皇上研究了一套從羊身上每個部位取材、制作的工藝,這就是“宮廷全羊”。

“宮廷全羊”穿越百年歷史時空,經過百年傳承發展,成就了“蒼山魯城全羊”地標性傳統美食品牌!但真正的味道你嘗過嗎?經過嶺頭羊食府總經理劉超和戰友的努力追尋、認真打造,“嶺頭羊”終于順勢起航!
“嶺頭羊食府”根植蒼山魯城歷史文化,出身宮廷御膳之門。將歷史的、文化的、地道的、老家的味道傳承保存;將以前皇家獨享的美食奉獻給大眾百姓,帶進您的日常生活;更新父老鄉親吃羊理念、引領臨沂人民吃羊文化,致力打造“口味地道、品質保證、消費大眾、環境優雅”的“臨沂地標性傳統美食”、“百姓餐桌”,成就百姓身邊的品牌!
臨沂百姓男女老少愛吃羊、不分春夏秋冬一年四季常吃羊。因為,羊肉是身體食補的上等佳品。在古代史書和醫書中都有記載,《食療本草》中對羊肉、羊肚、羊肝、羊心、羊骨等的食療作用分別進行了簡述;元朝的賈銘在《飲食須知》中對羊肉的藥用價值及飲食方式作了介紹;明代的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稱“羊肉甘熱無毒,食之肥軟益人,治冷勞山崗疾痢,婦人赤白帶下,療筋骨急強,虛勞益氣,利產婦”,等等的說法,均反映出了古人食用羊肉的目的,即祛病健身。

概括起來講:春季,吃羊起到利肺的功效;秋節,吃羊溫補身體,助元陽、補精血、療肺虛、益勞損,起滋補強壯之效;冬季,具有補腎、暖中祛寒、溫補氣血、開胃健脾的功效。夏季,吃羊更是益處多多,從中醫的角度解釋是一種非常好的食療方法。徐淮大地的百姓信奉"夏天吃伏羊,健康又壯陽"的老話,所以才有"伏羊一碗湯,不用開藥方"的伏羊養生經驗談。據著名烹飪學者王文正先生介紹,山羊經春夏兩季飼養,膘肥肉嫩,宰殺后肉味醇厚,膻味小,湯汁鮮美,宜于食用;三伏天人體內存有積熱,食用加有辣椒油、米醋和香菜的羊肉湯后,全身大汗淋漓,可驅體內五臟積熱,有助于排出體熱、釋放體內毒素,所以,吃伏羊具有了"冬病夏治,以毒攻毒"的實際功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