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網絡上有關乾陵千年石刻遭“洗澡”、被“美白”的報道,引起網友的極大關注。27日,華商報記者去乾陵實地調查時粗略統計,發現被“洗澡”的石刻有20余尊。與周圍未洗過的石刻相比,一白一黑,差別明顯。
游客認為破壞文物滄桑感
乾陵是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的合葬墓,建成于唐光宅元年(684),依山而建,是唐十八陵中唯一一座沒有被盜的陵墓。其中最著名的是它磅礴的陵園規劃及地表大量的唐代石刻。
27日上午,慕名而來的各地游客經過神道兩旁,看到幾尊被清洗后發白的翁仲(專指陵墓前面及神道兩側的石像,除人像外還包括動物及瑞獸像)時,不斷向導游詢問為什么會這樣。華商報記者傾聽后發現,幾名導游均稱這些石刻歷經千年風吹日曬,此前身上長滿厚厚的苔蘚,局部也產生了裂紋,現在發白是因為用保護技術進行了清洗,且將縫隙灌上、撫平,為的是更好地保護石刻。
對此,來自福建的游客江先生說,把千年石刻弄得黑白反差如此強烈,這種保護方式違背了文物修復“修舊如舊”的原則,破壞了文物的歷史滄桑感,讓人實在看不懂。
華商報記者初步統計,神道東邊明顯發白的翁仲有3座,西邊有4座,加上一尊石獅子及部分“六十一番臣”像,被“洗澡”的石刻有20余尊。
乾陵文保員稱清洗是保護
針對乾陵石刻被清洗修復一事,乾陵管理處一名文保員講,石刻表面的苔蘚會加重水分含量,尤其是近些年工業污染的加劇,雨水里面硫、酸成分增加,對石刻文物表面的腐蝕比古代時加大,特別是冬季,雨水結冰對風化層破壞嚴重。目前采用的物理清洗,沒有干預文物本身的面貌,石刻原本就沒有苔蘚,清洗是恢復歷史真相。
這名文保員稱,修舊如舊的“舊”并不是破舊的“舊”,而是文物的原貌和原有的歷史信息,他們對石刻采取清洗修復的保護做法是正確的。文物也是有壽命的,應該健康地活下去,有病就得醫治,他們不能為了當代人的欣賞而不作為。清洗石刻是對文化的尊敬,是為了讓它們干干凈凈地存在。
對此,中國雕塑學會理事、西安美院雕塑系教授趙歷平曾表示:“石刻被‘洗干凈’了,也許工作人員認為處理掉的是污垢或是銹跡,但實際上洗掉的是歷史文化的‘包漿’,這是文物經過千百年滄桑歷史的演變,在表面形成的氧化層,也是文物的保護層,不能輕易改變它。”
稱資金有限未能全部清洗
千年石刻被“洗澡”經媒體報道后,乾陵管理處曾通過乾縣縣委宣傳部官微回復,稱乾陵石刻一直處于露天保存,歷經1300余年風雨侵蝕,產生了大量裂縫、裂隙,表面產生了大量的苔蘚、地衣、藻類、霉菌等微生物菌群,導致文物表面變色及表層風化現象,對石刻本體造成嚴重危害。針對這一實際情況,2003年,唐陵石刻保護項目經國家文物局立項(文物保函[2003]786號),該項目作為重點文物保護工程,由陜西省文物保護研究院(中國磚石質文物保護基地)負責實施,2009年通過了國家文物局組織的專家驗收。乾陵石刻保護所采用的路線及方法經過了國家局文保專家的論證,不是在石刻本體上做的清洗實驗,去掉的只是石刻本體的病害,并不是文物表面的“包漿”,也不是文物表面的氧化層。乾陵石刻(包括石獅在內)做過保護的都是病害極為嚴重且急需保護的,由于資金有限,只能逐步完成。
此微博發表后,受到網友熱議,網友“實事求是”吐槽:“多虧資金有限,要不然我們以后千里迢迢跑到乾陵將看到一群嶄新的石刻,該有多遺憾?” 華商報記者 鄧小衛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