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故事: 一塊果汁軟糖的誘惑
教室里坐著幾十個年僅4歲的小孩,每個孩子面前都放著一塊果汁軟糖。
老師告訴他們:等他離開后,大家可以去吃放在桌子上的那塊軟糖。但是,如果誰愿意先不吃,等到老師辦完事情回來再吃,誰就會多得到一塊果汁軟糖。也就是說,如果孩子能夠堅持等老師回來再吃他就可以吃到兩塊果汁軟糖。
面對糖果的誘惑,部分孩子決心熬過“漫長的”等待時間。為了抵制誘惑,他們或是閉上雙眼,或是把頭埋在胳膊里休息,或是喃喃自語,或是哼哼唧唧的唱歌,或是動手做游戲,或是干脆努力睡覺。憑著這些簡單實用的技巧,這些小家伙們勇敢的戰勝了自我,最終得到了兩塊糖的回報。而那些性急沖動的孩子幾乎在老師走出教室的瞬間,就立刻去抓取并享用那一塊放在桌子上的軟糖了。
大約12——14年后,當他們進入青春期時,這些孩子在社交和情感方面的差異已經非常明顯。
那些在4歲時就能夠為兩塊糖果等待的孩子,顯然具有較強的競爭力、較高的效率以及較強的自信心。他們能夠更好的應付挫折和壓力,他們不會自亂陣腳、惶恐不安,不會輕易崩潰。因為他們具有責任心和自信心,辦事可靠,所以普遍容易贏得別人的信任。
但是,那些當年經不住誘惑的孩子,其中約有三分之一左右的人顯然缺乏上述品質,心理問題也相對較多。社交時,他們羞怯退縮,固執己見又優柔寡斷;一遇到挫折就心煩意亂,把自己想的很差勁或一文不值;遇到壓力往往退縮不前或不知所措。
這就是著名的“成長跟蹤實驗”。心理學家米切爾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對斯但福大學附屬幼兒園的孩子們進行跟蹤研究,從他們4歲一直持續到高中畢業。這個實驗的最終結果表明孩子當初做出怎樣的選擇不僅從一種角度反映出他的性格特征,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預示了未來的人生道路。
學家教:從小就要讓孩子學會延遲滿足
從孩子小的時候父母就要有意識的培養和鍛煉孩子的“延遲滿足”的能力。可是,今天的孩子大多都不能夠“延遲滿足”而是“即刻滿足”型的,想要什么就必須馬上得到,否則就會大哭大鬧,攪得家里“雞飛狗跳”不得安寧。看到自己想吃的,就吵著讓父母給買,看到好玩的,也要纏著爸媽要買,特別是有的父母無條件的滿足孩子的要求,包括一些過分的要求,都會答應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