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巖茶有正巖、半巖和洲茶的區別,所謂正巖應該是產自武夷山中心區域“三坑兩澗”的茶,倒水坑、牛欄坑和惠苑坑,流香澗和悟源澗。在這些地方的茶園土壤都是這樣的“爛石”。而所謂“半巖茶”是指整個武夷山區域內同樣土質里生長的茶,它有部分的爛石,但是沒有武夷山中心區域那樣純粹。洲茶準確是指溪河邊上沙洲上的茶園產的茶,后來擴大為武夷山中心區域之外的茶園茶,當然洲茶是沒有所謂巖韻了。巖韻是一個十分抽象的概念,只有常年喝正巖茶的人才能夠體會,但是難以表述。也詢問過許多茶人,也沒有誰可以準確地描述出來它的含義,正所謂“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吧”。
沿石階亦步亦趨走進了天心永樂禪寺,迎面是雄偉嶄新的大殿,問過了僧人,就朝竹林里面古老的殿堂找去。石階旁,一塊不大的石頭立在草坪上,走近了去看,一句謁語“千言與萬語不如吃茶去”投入眼簾。傳說這句謁語源自已故的原中國佛教協會會長、當代著名佛教界詩人趙樸初先生,他對武夷巖茶贊頌有加,題詩寫道:“七碗受至味,一壺得真趣?粘职倌曩剩蝗绯圆枞ァ!
歷史上大紅袍就是天心永樂禪寺的寺產,關于那幾棵大紅袍的坎坷身世可以寫成一部長篇小說的。天心禪茶還是臺灣名茶凍頂烏龍的鼻祖,清咸豐五年(1855年),臺南人林鳳池到閩考試,中舉后,乘興游覽武夷山。林鳳池對武夷巖茶欽羨不已,向天心永樂禪寺老方丈表達了想引種武夷茶的愿望。老方丈便贈送武夷“青山烏龍茶”種苗36株,并囑咐:“此為武夷烏龍茶佳種,希細心培育,如能分栽廣植,則子孫享用不盡”林鳳池攜苗而歸后引種成功,成為今日著名的臺灣凍頂名茶。
問茶登武夷,解惑在天心。
“大紅袍”是一個在武夷山流傳非常廣泛的神話。
武夷巖茶(大紅袍是巖茶的品種之一)有“老茶”之說。所謂老茶,就是年代長久的干茶,說的是大紅袍祖庭武夷山天心永樂禪寺,在漫長歷史中多次被戰亂或大火損毀,又多次重建,某次重建中,師傅從彌勒佛的大肚子里發現了許多不知哪個年代遺留的大布袋,里面裝著茶葉,喝起來有獨特的韻味,由此人們知道把巖茶放起來就是“老茶”了。
老茶就是藥。
武夷巖茶極品“大紅袍”名稱的由來,就是一泡老茶的故事。說是1385年(明洪武十八年),一個叫丁顯的舉子進京趕考,一路風餐露宿,到達武夷山時偶感風寒,天心寺僧人便泡了一大碗老茶讓他喝下,第二天丁顯居然痊愈。丁顯繼續北上,行前留下話,承諾如果高中狀元,一定回來報答。結果可想而知,高中的丁顯將皇上賞賜的紅色披風蓋在九龍窠那幾棵茶樹上,大紅袍就這樣誕生了。
1985年,有一個叫陳德華的茶人,繁育了幾枝大紅袍母樹的茶苗,由這幾枝茶苗不斷無性繁育,大紅袍才在武夷山大面積種植,我們百姓今天才可以喝到從前皇親貴胄才喝到的稀世珍品。
茶作為“國飲”,是中國人特有的健康飲料。飲茶最初是出家人的飲品,具有收斂、靜心、寡欲、安神諸種效果,有助于打坐參禪。中國茶歷史上第一個種茶的人是僧人,第一本茶書寫于寺廟,最好的茶也都產自寺廟!安琛弊植痖_來就是“人在草木間”,這樣構成的“茶”字本身,就充滿了禪意。
你看,當煮沸的水高高地沖入蓋杯里的時候,黝黑油亮的干茶剛被熱水浸泡,便開始散發香氣,若有徐徐微風,茶香會很快彌漫開來。
文、攝:崔建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