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苑故事
講福建的茶,講武夷山的茶,怎么都繞不開北苑。
北苑是南宋時期福建的一個地名,在福建南平建甌東峰鎮(zhèn)焙前村后的一個山溝里,那里有一方摩崖石刻紀(jì)錄了北宋時期福建茶的歷史,也奠定了北苑在福建茶歷史上至高無上的地位。
這塊巨石有2米多高,地面周長大約有10米,巨石的北面刻著80個巴掌大的字。內(nèi)容是這樣的:建州東,鳳皇山,厥植宜茶惟北苑。太平興國初,始為御焙,歲貢龍鳳上……用現(xiàn)代白話文來解釋是這樣的:在建州(今建甌縣)的東面,有一座山叫鳳凰山,山里有一處叫北苑的地方特別適合種植茶樹。從宋朝太平興國初年(976)開始作為宋朝官焙(皇家制茶的地方),每年向朝廷進貢龍團鳳餅團茶。
在中國的茶歷史研究領(lǐng)域?qū)Α氨痹酚鑸@”的地點一直存在著爭論,雖然宋代有那么多的文學(xué)大家在他們贊美謳歌北苑茶的詩作里都明確了北苑茶產(chǎn)自建州這個地方,但是一直沒有實據(jù)出現(xiàn)。直到這塊巨石被發(fā)現(xiàn),才終于確定了北苑的地點,“坐實”了北苑的歷史意義。一路行去,土路上時不時冒出灰色墻磚的碎塊,田垅上也有很多灰磚搭砌的地方,那磚扁而窄,后來看到福建省博物館發(fā)掘時拍的照片,遺址的地面都是這樣的灰磚。遺址被填埋了,北苑歷史被快速翻開了一下,那些曾經(jīng)有宋代茶工們腳印的地面被陽光溫暖了片刻,又重新回復(fù)了原先的寂靜。
北苑之所以成就為中國茶歷史的一個輝煌,是因為在一個幾千年帝王統(tǒng)治的國家里,朝廷的認(rèn)可和鑒賞,在老百姓的思想中,應(yīng)該就是一個傳奇的開始,甚至是一個足以夸耀千百年的故事。關(guān)于北苑,有幾個關(guān)鍵詞:建甌鳳凰山、宋徽宗、龍鳳團茶。宋徽宗趙佶是一個風(fēng)流天子,喜歡一切高雅的東西,比如茶。因為他的喜歡,臣子們就變著法兒給他做好茶,一個茶,被君臣們玩出了許多的花樣,就連那些文人們也附庸風(fēng)雅,為一個北苑茶寫下了那么多的詩詞篇章。
在北苑監(jiān)督造茶的福建路轉(zhuǎn)運使丁謂有詩說:“投進英華盡,初烹氣味真。細(xì)香勝卻麝,淺色過于筠。年年號供御,天產(chǎn)壯甌閩。”詩中流露出一個督造茶葉的官員的驕傲和意氣。同是為皇上造茶的福建路轉(zhuǎn)運使蔡襄的詩卻明確清晰地將北苑茶沖泡細(xì)節(jié)描寫的清新自然:“兔毫紫甌新,蟹眼青泉煮。雪凍乍成花,云閑未垂縷。 愿爾池中波,去作人間雨。”范仲淹的《和章岷從事斗茶歌》是最著名的描寫北苑茶的詩作。詩中頭四句就極其入神:“年年春自東南來,建溪先暖冰微開。溪邊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自古栽。”而宋徽宗趙佶的《宮詞》“今歲閩中別貢茶,翔龍萬壽占春芽。初開寶篋新香滿,分賜師垣政府家”中表達的卻是天子得茶時的躊躇滿志。
蒸青碾壓茶(龍鳳團茶)被陸羽推崇,從唐至宋幾百年,最終走向末路。北方游牧民族出身的元代統(tǒng)治者不喜歡這種過于精細(xì)委婉的茶文化,一般的士大夫和平民百姓又沒有能力和時間品賞,及至明太祖朱元璋天下安定之后,洪武二十四年九月下詔罷造龍鳳團茶,蒸青碾壓茶遂成了歷史的絕唱!龍鳳團茶不僅是貢茶的上品,而且是御貢的傳世名品。這一切,都讓北苑、讓建州走入了中國茶歷史的殿堂,如果不是宋代君臣的寵幸,福建的茶怎么會有這等的榮幸。
宋代北苑團茶實為天下的珍品、絕品、稀品。
宋代是北苑的黃金時代,也是福建茶的黃金時代。這就是那個時代,那個奢華精致的時代,那個用玉水注、黃金碾、細(xì)絹篩、兔毫盞來喝龍鳳團茶的時代!
更多資訊
●福建閩北問茶之旅的首站,建議從北苑開始,建議坐火車到達建甌,再選擇長途汽車前往建陽水吉,訪問水吉古窯口。
美器兔毫
以鳳凰山為起點,沿著建溪支流南浦溪上朔十幾里路,就到了一個叫水吉的小鎮(zhèn)。水吉屬于建陽,歷史上建陽是一個文化昌盛之地,考亭書院是朱熹晚年講學(xué)之地,朱熹在這里建立了“考亭學(xué)派”。歷史上和建陽有關(guān)系的著名人物還有宋代著名法醫(yī)宋慈等人。建陽還是中國歷史上三大刻版印刷中心,再有就是著名的“兔毫盞”了。
兔毫盞也稱“建盞”,是因為兔毫盞的窯場在建州轄地的緣故。建窯坐落在水吉鎮(zhèn)后井和池中村一帶,窯場分布在蘆花坪、牛皮侖(包括庵尾山)、大路后門和營長乾(又名社長埂,包括園頭坑)等處,總面積約12.6萬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