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的驢友,嫌嶗山野路已不過癮,專挑洞穴下手了。5月12日上午,記者在嶗山仰口景區發現,昔日黑暗幽靜的幾處洞穴,最近連洞外都常常擠滿了人。工作人員也改變思路,變“堵”為疏,主動幫游客做各種入洞準備,但為防缺氧每次只放行20人。記者調查得知,目前嶗山有大小洞穴44處,如果您也想體驗一把“洞穴探秘”,可來本報報名。
漆黑山洞堵滿人
5月12日上午,記者從嶗山仰口拾級而上,放眼望去,四周怪石林立,有一個山洞若隱若現。看記者疑惑,61歲的嶗山驢友張先生介紹這叫“覓天洞”。由于這個山洞在嶗山算是集幽深、險要、雄偉于一處,幾位資深驢友經常來。
記者走到離洞口不遠處,就被附近聲音吸引了。原來,這洞口尚不足一人高,吸引了好幾十位驢友,一時間把洞口都給堵了。“在地貌學上,這叫裂隙崩塌充填洞,嶗山這樣的山洞應該就這一處!”來自青島大學的大四男生小周興奮地告訴記者。
在工作人員的幫助下,記者總算擠進洞里。這個洞高100余米,自下而上共5層,洞內盤旋曲折并且幽深黑暗,的確很吸引人。其中很多地方伸手不見五指,而且腳下濕滑,記者不適應,只能慢慢跟隨幾位帶手電的游客的前行,這些驢友對附近的洞穴挺熟悉。幾位年輕人表示,“嶗山上的野路,都讓人踩成大路了,沒意思了,而在洞穴里探秘一下,非常有感覺。”
“雖然這里有點危險,但是屬于已經開放的景區,有工作人員陪同。嶗山上還有幾處洞穴屬于未開放區域,出于安全考慮我們禁止游客踏入,現實中驢友們為了刺激,常來這里來爬山,為此引發不少矛盾。”嶗山風景區仰口管理處林區主任劉瑞昌說。
為了體驗一把驢友在未開放區域的“探洞熱情”,記者又跟隨青島大學的驢友小周,繞過幾道山坡,往海邊的白龍洞進發。大約經過1個半小時,記者沿雕龍嘴往山腰北面的山坡攀登,經過老君洞后再爬一段,終于到了白云洞。“別看這山洞是未開放區域,但驢友不斷,連老年人都來。為了勸阻經常吵起來,沒辦法啊。”
安全員幫驢友安全探洞
記者了解到,僅僅仰口景區,就有大小十幾處山洞。而仰口景區交通便利,驢友也特別多。一邊是為游客承諾的景區“質量”,一邊又是考慮到山洞存在危險性,對此景區工作人員該如何取舍?
仰口管理處的工作人員宋靜靜告訴記者,為了確保游客安全順暢穿洞,工作人員也改變思路:“疏比堵更讓游客滿意。”近日開始,嶗山風景區仰口管理處加強了對幾處大型山洞的安全管理。在洞口、洞內分別增設多名安全員幫游客。比如針對背包的、戴墨鏡的、戴太陽帽的游客,要提前進行提示。要求背包前置、墨鏡摘下、帽沿后戴等,這樣可將游客入洞探險的風險系數降到最低。
記者了解到,每到周末,來探訪山洞的人數激增,最多時一天能有5000多人進一個山洞。洞里氧氣少,安全員一般不允許20人以上同時進洞,而且逗留時間不超過5分鐘。此舉是實現洞內單向客流調控,不會因擁堵出現危險現象,也滿足驢友的好奇心。
快來報名一起探險
“嶗山比較有探訪價值的山洞目前共發現44處,而且各有妙處與傳說。”記者了解到,有些山洞因為年代久遠和名稱變遷,有人想把各個山洞點的位置準確繪制在一張圖上,但這個有點困難。“因為有的山洞從山下能看見,上去后卻很難形容位置,只能通過尋找路線來描述”。嶗山腳下不少居民表示。記者經過走訪,發現除了上面提到的比較知名的覓天洞與白云洞外,下面幾大洞穴也值得您探訪一番。
如果廣大驢友與當地居民了解嶗山上還有哪出山洞有趣事,歡迎您撥打記者電話13210872561聊聊,讓我們一起探訪這些神秘的景觀。
本周末,城市信報就將聯合仰口風景區,征集20位市民,來親自體驗一下“秘洞探險”。本次活動對體能要求較高,65歲以上以及有高血壓、心臟病等病史市民,本著安全的角度,本報將不予登記,請廣大市民理解。報名可發送短信到13210872561,注明您的姓名、年齡、職業與身體狀況。
嶗山有名的部分洞穴
猶龍洞,又名老君洞,供奉太上老君。
據仰口管理處工作人員介紹,猶龍洞在翠屏巖下,是一座天然的疊架石洞,洞口東向與獅子峰相對,深廣各數丈。該洞原名“老君洞”,內供奉太上老君及道教“南五祖”、“北七真”。明代隆慶二年(1568年),山東提學鄒善來游嶗山,游至此處嫌老君洞之名稱不夠雅致,同游之即墨縣知縣楊方升取《史記》中“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也”之記載,遂將此洞更名為“猶龍洞”。洞前有一巨石,上鐫刻“鰲老龍蒼”四字。
慈光洞,面對大海,前面就是懸崖。
據介紹,慈光洞在巨峰南麓,所處位置極高,道路艱險,非經當地人帶路,外人很難找到。慈光洞位于巨峰自然碑下西南方向,海拔800多米。慈光洞是一個自然形成的卵形山洞,洞口朝向西南,洞高兩米,寬一米五以上。洞內下部經過人工開鑿,留有洞孔,底下可以穿橫梁,上鋪木料,既防潮又隔涼,便于修煉打坐。
華嚴洞,憨山大師曾在此修煉。
“神秘的華嚴洞古書中多有記載,可現代書中沒有更多的描述。”景區工作人員介紹,古說中介紹憨山大師(1546年~1623年)在此修煉所開辟。他俗姓蔡,名德清,號憨山,安徽全俶 人。萬歷十一年,憨山大師研讀《華嚴經》時,發現經中記載“東海有名處,名那羅延窟,是菩薩聚居處”,心里非常向往,便不辭辛勞,跋山涉水,慕名而來。
華陽洞,溫度適宜,先人在此避難。
據附近驢友們介紹,直到2009年春節期間,是一位當地老人找到了華陽洞。但老人年紀大,洞口變化大,與古書上描述不相符,因此他找到了不敢貿然斷定,直到幾位年輕驢友鉆進去實地考察,才判定這就是華陽洞。據當地老人介紹,在過去的年代里,華陽洞是躲避戰亂兵禍的好場地,明代先人曾經避亂于此,在華陽洞西有石屋遺跡,里面有爐灶可做飯吃。華陽洞探險尋找成功,看似容易,過程十分艱難,看似其貌不揚,可它是嶗山近年來的又一新的發現。
清風洞,洞內石床石灶很齊全。
據嶗山當地居民介紹,清風洞位于嶗山北長嶺社區西兩公里的日起石下,海拔787米。日起石北對棋盤石,西連天茶山,高峰刺天,山陡無人徑。洞很大,長15米,寬8米,洞內呈楔形,比較干燥。南北人工砌石,估計以前有門有窗。洞里有石床,有灶臺,生火做飯,燒炕取暖,是個很好的“家”。
仙古洞,洞口懸掛青藤,洞下山水叮咚。
附近驢友介紹,仙古洞位于嶗山北九水外八水西山崮子下的高山坡上。洞口上下青藤野葛織就古雅的珠絡垂簾,為神奇的古洞增添了迷人色彩。洞下丁丁咚咚的山澗流水、沙沙的松濤聲、一陣陣鳥叫聲,匯成了一曲清幽動人的深山仙樂,是名副其實的“洞天福地”。
玄真洞,接近山巔峭壁,保持“原生態”。
記者了解到,玄真洞位于嶗山太清宮景區昆侖山玄武峰明霞洞上方200米處,接近山巔的峭壁下,動口向南。相傳孫紫陽曾在洞中住過。因為地勢顯要,尋找困難,主要是沒有開發,還保持著原始風貌。從明霞洞頂坍塌的巨石后饒過,有窄石梯登攀可到明霞洞上,右拐前行50米有上行的小路,路不清晰,都是些隨意擺放的巖石。
三豐洞,沒有登山鞋不敢來冒險。
記者了解到,玄真洞東不遠處就有一石壁,下有高約半米的小洞,據說是張三豐鑿的,所以叫“三豐洞”。從“山僧”字樣推測,明代曾經是僧道交替。從玄真洞的位置看,玄真洞應該是修練的場所,直線下去就是明霞洞,吃住睡在下面,練功從下面直接提氣輕功上去,非一般功力所為。現代人可直接從石壁路下去,不過是驚心動魄,沒有好的登山鞋萬萬不可冒險。周至元曾寫詩曰:“不識明霞外,高高更可通。人攀松頂上,洞在半空中。大海群山貯,煙巒眼底生。三豐遺跡在,幾度仰風蹤。”
黃石洞,始于元代,常年有泉水。
據當地居民介紹,黃石洞位于城陽區夏莊街道,同屬于嶗山山脈。街道辦事處樓北山半山腰,海拔約200米。北倚王喬崮,峰巒重翠,山秀澗幽,南臨嶗山水庫,湖光云影,清麗無儔。對該洞情況,《即墨縣志》、《嶗山志》都有簡述,創建于元代,因洞上峭壁色黃而得名。
去黃石洞要從村中小路上走,約500米就可到達。先進入眼簾的是“道山”兩字,據說是丘處機所題。此處共有四處洞穴,都是天然石洞,可劃為上、中、下三片。下片是巨石疊壓,構成兩個洞室,東洞口上刻“黃石洞”三字,洞高1.5米,寬3.5米,深約10米;西洞高1米,亦寬3.5米,深約3米。洞石壁上刻字甚多,十分密集,在嶗山摩崖石刻中首屈一指。
自下片雙洞向北百米左右為中片,洞穴在石壁之下,洞口上也刻有“黃石洞”三字。洞高1.1米,寬0.9米,深約3米,原供奉漢白玉老子像一尊。石壁右側有元代大德年間石刻字跡,石壁左側有明代萬歷六年(1578年)刻字,字跡大半已經模糊。壁上另刻有“玉液嵓”、“清虛庵”、“嘉勝”等大字,仍十分清晰。石壁下有泉井二口,常年有水,水味甘冽。
文/圖 記者 王宗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