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12日,市南區全民城市管理網格化信息平臺正式啟用,在這個平臺上,已經錄入十余萬條基礎信息,這些信息包括市南轄區內的每個垃圾箱、每棵行道樹、每一段馬路的負責人及聯系方式。平臺啟用后,市民在市南區發現城市管理方面的問題,都可以通過手機、電話、短信或者網絡等方式,將問題進行反饋,系統會自動匹配尋找該問題的負責人 ,限時解決。
手機拍垃圾有人來處理
兩個人在馬路上跑步,突然發現馬路邊有一堆垃圾,于是一人拿出手機,在手機上點了幾下 ,然后給這堆垃圾拍了個照片,不一會兒,就有兩名環衛工作人員前來,將垃圾打掃得干干凈凈。這是12日市南區全民城市管理網格化信息平臺啟動現場的一段演示情景。
據悉 ,為增強市民的城市管理主體地位,把城市管理權、評價權交給市民,發揮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聰明才智,真正實現城市管理從以政府為中心向以市民為中心方式的轉變。市南區從2012年下半年開始研發、建設和試運行了市南區城市管理網格化信息平臺 ,5月12日正式對市民全面開放。平臺主要監督解決垃圾堆積、保潔不到位、在建違法建筑等突出問題。
每個垃圾桶都有專人負責
12日上午,在市南區政府大樓13樓的市南區全民城市管理網格化信息平臺辦公室里,十幾名工作人員全神貫注地盯著面前的電腦。
一名工作人員給記者演示了一下,假設寧夏路156號發現問題,在電腦系統中輸入“寧夏路156號”后,下拉菜單立即顯示出樓座及相關的負責人,只要市民的投訴信息一來,就能找到對應的負責人通知解決。
據悉,該平臺使用GPS定位、高精度遙感影像以及在線傳輸等技術,進行責任網格和舉報平臺建設,劃分9大類 44個圖層,落實2470個責任網格,錄入了十萬余條基礎信息,具體化到每個責任網格的責任人、聯系電話和所轄城市管理問題情況。可以具體定位到每個垃圾箱、每棵行道樹、每個公廁、每個庭院,位置、養護人、聯絡方式一目了然。
投訴垃圾問題兩小時解決
記者采訪獲悉,市民通過各種方式反映到平臺的問題,是要限時解決的。轄區生活垃圾問題、轄區綠地衛生問題、院內垃圾衛生問題,處理時限都為 2個小時,在建違法建筑問題,處理時限為16個小時。從投訴事件派遣到專業部門平臺后開始計時,責任單位必須保證在處理時限內將事件處理完畢。平臺開放時間為工作日的9:00至17:00。
市民通過網絡或手機反映問題后,系統會返給市民一個投訴編號并將該投訴事件以短信的形式自動發送到責任人的手機上,責任人接到短信后,對事件進行受理,并進行現場處理,處理完成后,登錄平臺對投訴事件進行結案處理,此時系統會自動以短信的形式將事件處理完成的信息發送到投訴市民的手機上,邀請市民對投訴事件進行監督評價,市民根據投訴編號可以查看事件的處理狀態,并且對投訴事件的處理結果進行評價監督。市民們的評價結果將直接關乎相關單位的考核。
記者 劉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