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自從建設全國水生態文明市的工作啟動以來,寫好一個“水”字已成為2013年濟南城市發展的一大主題詞。4月14日,濟南市政協召開專題議政會,不少與會專家指出,水生態文明市建設應當成為推進濟南經濟社會發展的引領戰略,而在這一戰略中,更要突出“建設親水城市”這一思路,以“水生態經濟”促進其綠色發展、轉型發展、創新發展。
□ 本報記者 田可新
讓市民喝上優質地下水
都說親水應成為“泉城”一大亮點。如何“親”,也一直是各界熱議的話題。而這在省內不少業內專家看來,應當盡快令一項重要的“民生工程”變成現實——讓濟南人喝上優質地下水。
“這是泉城最值得發展的親水產業。”山東省科學院山東科技發展戰略研究所呂兆毅教授指出,僅趵突泉、黑虎泉、五龍潭、珍珠泉四大泉群每天涌水量就有約25萬立方米,每年能達到約9千萬立方米,更不要說還有出水量大、數量更多的泉水水井,這樣得天獨厚的資源倘若僅作為生態用水,未免有些可惜。如果能將噴涌泉水和大批泉水水井變成飲用水源,通過專用供水管網供給泉城人民作為飲用水,并且像發達國家那樣,開發成直飲水,想必會成為最有泉城特色、濟南市民樂享的社會福利。
“世界衛生組織要求優質水源首先要用于居民飲用。濟南巖溶地下水資源各項指標均滿足健康水標準,是較理想的飲用水供水水源,理應首先滿足市民飲用。”山東省地礦局總工程師徐軍祥也這樣表示,濟南市區生活用水需水量約30萬立方米/日,其中飲用水需水量為7萬立方米/日。根據地下水資源開采潛力、保泉要求等,實現既能保證泉水噴涌又能讓居民喝上優質地下水的目標是可以實現的。
對此,他也提出了幾項建議:可適度開采濟西水源地,即橋子李和冷莊水源地所處的北大沙河流域,在控制合理水位降深的條件下,開采10萬立方米/日對四大泉群無明顯影響;白泉泉域與濟南泉域是巖溶水系統中兩個二級子系統,開發白泉地下水對于濟南四大泉群不會產生較大影響,可以在裴家營、武家、黃土崖三地實施分散開采,合計開采10萬立方米/日;利用玉清湖水庫滲漏水,只要水庫蓄水38米標高以上,通過建設截滲溝可提供10萬立方米/日優質地下水……
抽水蓄能是否可行
講開發利用濟南的水資源,“抽水蓄能”這個詞被反復提及。“從2013年3月1日起,國家電網將大量接受單位或個人建設的分布式電源并網,按上網電量計價收購。這一政策必將促進太陽能光伏發電、風電等可再生能源的爆發式發展。因而需要更多更大的蓄能系統,只有抽水蓄能發電才能滿足巨量的蓄能需求。
“沿著這一思路,利用水生態文明市建設,帶動群眾性治水和大型抽水蓄能電站投資,也必能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廣大民眾也可以參與其中、共同致富。”山東省科學院戰略研究所研究員趙衍庚這樣表示。
那抽水蓄能應該在哪里實施?業內專家都認為,應在濟南的南部山區創建這類“綠色能源蓄能基地”,而通過建設梯級蓄水水庫、全面布局電水聯合開發,形成以大型抽水蓄能為帶動的中小型抽水蓄能并舉的電水聯合開發電站群,或能逐步將南部山區打造成區域水資源優化配置基地、水生態發展基地,推動南部山區向多功能生態發展方向轉變。
“親水”還要延續“泉文化”
“水生態文明”應當成為省城“泉文化”的繼續,對于親水城市的建設,山東大學土建與水利學院教授曹升樂認為,還應將“保泉”工作進一步強調。
而南部山區是濟南泉域地下水水源涵養區,對保障省城水資源的“質”與“量”起到了支撐和保障作用。不過,土地利用不合理、水土流失嚴重,農村面源污染尚未得到有效控制,已明顯影響泉水水質,市區四大泉群硝酸鹽氮濃度逐年增加,已由上世紀90年代初的5.59mg/L增至2012年的9.26mg/L。雖然泉水水質仍滿足我國飲用水衛生標準,但這種變差的趨勢值得警惕。對此,有專家建議,不僅要因地制宜做好退耕還林,還應實現重點區域生態修復的優先突破。
而呂兆毅認為,親水城市還需要創新旅游產業。他舉例說,濟南泉水常年保持在15℃,屬于冷泉,而冷泉是兼具賞、飲、泡、洗等多功能的旅游資源,相關部門應當重視“冷泉應用研究”這一領域,開拓大型冷泉旅游和冷泉健身產業。“此外,省城還特別需要創新親泉流行文化。濟南人為何不能有自己的親泉廣場舞?為何不能創作出泉味十足的主題曲?為什么不能對外推介更多的泉文化產品?眼下,單一的推廣‘賞泉游’未免太過單調,如何從中注入更具藝術性、紀念性的文化創意,應當是今后相關部門攻關的一個重要課題。”
【名詞解釋】
所謂抽水蓄能,是指當今世界一項進行電網調峰的先進適用技術。抽水蓄能電站利用電力負荷低谷時的電能抽水至上水庫,在電力負荷高峰期再放水至下水庫發電的水電站。它可將電網負荷低時的多余電能,轉變為電網高峰時期的高價值電能,既為電網削峰填谷,又是電網事故備用電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