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6月我想換套住房,手里拿著190萬元賣房款存到銀行,這筆隨時要用的錢,卻被銀行客戶經理忽悠買成了基金。3個月后要交買房款,才發現已經損失上百萬元。”時至今日,60歲的梁女士說起自己的遭遇,仍止不住掉淚。

  事發已經一年多,客戶經理張先生及其所在的一家國有銀行否認當時存在銷售誤導。據記者了解,在去年五六月份股市上漲期,濟南各家銀行迎來2007年之后又一輪基金銷售高峰,不料上證指數在6月12日爬上5178點后急劇下跌,最低探到2638點,大量被深度套牢的投資者與銀行的糾紛仍在發酵中。

  【投資者說】“客戶經理說是銀行業務,絕對保本”

  “這190萬元是我們家賣房后的全部家產,當時只想在銀行存幾天。”近日,梁女士向記者哭訴自己的“存款”經歷。2015年6月,家里想換套房子,她把原住房賣了,也看好了陽光舜城另一套二手房。因房主用的是一家國有銀行賬戶,為方便轉賬,梁女士決定把原本存在另一家銀行的錢全部轉過來。

  梁女士說,張先生曾給過她和女兒一張基金的宣傳單頁,女兒咨詢了在銀行工作的同學,得到的答復是“有風險”。梁女士和女兒認為,自家的190萬元馬上要買房,絕對不能有風險。

  “去年6月4日,我去銀行和張先生說得很明白,馬上要買房,可能只存個三五天。張先生非常熱情地幫我把錢轉過來,然后把我叫到理財室,遞給我一摞紙,有各種表格需要填寫,我很詫異,存個款怎么還這樣麻煩?我再次強調只存幾天,資金一定要保證安全性。張先生說絕對保本,隨到隨取,這是銀行的業務,填表只是例行公事。”梁女士說,因為看不清表格內容,她三次向張先生要老花鏡,張先生都說沒有,讓她只需在每張表格上簽上自己的名字,其余都由他來代填。

  梁女士說,整個過程張先生多次和銀行網點一名副行長耳語,讓她心里很不踏實。辦完手續后張先生只把銀行卡交還給她,并告訴她“阿姨放心,拿著這張卡就是拿著你的錢了”。

  【出乎意料】3個月后想取錢,190萬損失掉大半

  因房主變卦,梁女士看好的房子沒買成,暫住在親戚家找其他的房子。3個月后,新房真該交錢了,梁女士到銀行找張先生,誰知讓她意外的事發生了。

  “張先生把我帶到貴賓室,一下子就跪在了我面前。”梁女士說,這個時候她才知道,她的存款被張先生買成了基金。由于這3個月股市處于凌厲暴跌期,190萬元已經損失掉上百萬元。

  這一次房子又沒買成。從此,梁女士幾乎每天都到銀行去討說法,其中一次因過于激動心臟驟停,被送到醫院搶救,現在每次出門都要帶著救心丸。

  “把一家人的積蓄賠進去大半,開始我不敢和老伴說,銀行方面的領導也當著我的面批評張先生,說一定會處理好這件事。十多天后,銀行相關負責人都不再理我,我只好和老伴說了。但銀行至今沒有給我一個說法,張先生曾經提出每月從自己工資中拿出兩三千元彌補我,我沒有接受。”梁女士說,到去年11月20日,家中急需用錢,只好把基金全部贖回,當時股市略有反彈,最后直接損失78萬元,“我被誤導造成的損失,銀行理應負責。”

  【客戶經理】“不知道是馬上要用的買房款,簽單符合程序”

  近日,記者見到將基金賣給梁女士的客戶經理張先生,他否認銷售誤導:“梁女士沒有說過馬上要買房子,只說有一筆錢用于理財。梁女士是成年人,我不可能逼著她買基金,之前給她和她女兒看了基金的產品說明書,她們認可才來買的。介紹和辦理業務完全符合程序,簽單時梁女士一個人來的,表格也都是她自己填的,我沒有代填。”

  梁女士說,事發后她一直請求銀行調出當時辦理業務的錄像,但銀行說錄像只存一個半月,早就沒有了。根據梁女士提供的去年9月事發后雙方的談話錄音,記者聽到,梁女士丈夫多次問張先生“你知道阿姨的錢是馬上要買房的,為何還要讓她買風險這么大的基金”,張先生并沒有否認,而是說“當時投資環境非常好,我們銀行的人也都在買,我考慮快進快出,但父親病重住院,忙著顧那頭了”。

  如今再被問及這段談話錄音,張先生稱:“當時因為梁女士身體狀況很不好,我怕刺激到她,所以他們說什么我都不敢否認。”那么“下跪”和“答應每月從工資中支付兩三千元”又是怎么回事?張先生說:“當時是梁女士天天到銀行來鬧,她先情緒失控下跪,我跪下去攙扶她。答應每月給他們一筆錢,也是因為我被逼得沒辦法。”

  在向梁女士推薦這樣一款風險相當高的基金產品時,客戶經理有沒有盡責提示風險呢?張先生說:“產品說明書是提前給她們看過的,上面有風險提示。”

  【銀行說法】“給客戶做過風險評估,可以買混合型基金”

  “梁女士并非第一次買基金,她應該知道自己買的基金有風險。”這家銀行的相關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出示了梁女士之前買過基金的證據。梁女士曾在2014年開立基金賬戶,并購買過兩只基金。

  對此,梁女士說,之前曾有其他客戶經理找過她,但買的都是保本基金,不僅沒虧錢還有盈利,也是對方幫忙操作,她本人沒有研究過,一直認為基金就是保本的。“這只需要一個簡單的推理。如果我知道基金有風險,還會把幾天后就要用的買房款投進去嗎?”

  銀行還向記者出示了2015年2月28日曾為梁女士做的風險評估,結論是梁女士為“平衡型投資者”,描述為“在任何投資中,在風險較小的情況下獲得一定的收益是您主要的投資目的”,在可以配置的理財品種中包括“混合型基金”。這家銀行相關負責人據此告訴記者:“客戶去年6月4日買的這款基金就是混合型,也就是說,她可以買,客戶經理的推薦沒有問題。”

  ●采訪后記

  百姓眼中的理財專業人士真的專業嗎

  銀行相關負責人的“梁女士可以買這款基金、客戶經理的推薦沒有問題”說法讓記者震驚。梁女士賣掉原住房后,一家人還借住在親戚家,馬上要買房的全部家產投入一只3個月賠掉一半的基金,真的沒有問題嗎?

  “平衡型投資者”可以配置混合型基金,關鍵是配置比例。如果家中有閑余資金可以長期投資,拿出10%的資金購買混合型基金是沒有問題的。有銀行理財專員說,在銷售混合型基金時,認為風險比股票型基金低,向客戶推薦時比較放心。如果查閱一些混合型基金的投資組合就會明白,混合型基金投資股票的比例最高可達90%,風險自然不小。

  話說回來,如果梁女士的190萬元變成基金后,股市仍處于上漲期,而她又能夠在股市下跌前全部贖回用于買房,當然是皆大歡喜。但是,只要投資,至少有賺錢和賠錢兩種可能。而基金又分為股票型、混合型、債券型、貨幣型等多種,有些基金產品設計之初已約定保本。步入老年的梁女士并沒有研究過這些,之前客戶經理給她配置的是保本基金,所以她沒有意識到基金也可能賠錢。作為百姓眼中的理財專業人士,銀行客戶經理是否真的做好了明確的風險提示?

  “當時股市行情太好,賣煎餅果子的都到銀行排隊買基金。”不僅梁女士買基金的這家銀行,濟南多家銀行相關負責人反映,去年上半年基金代銷成為銀行最重要的中間業務收入,一個小網點,每天就能賣數千萬元偏股型基金。買入不久,股市即開啟暴跌模式,各家銀行都遇到了不少麻煩,每天應對討說法的市民。“我們也只能勸大家耐心等待股市反彈,或者換一只表現好的基金。”

  作為一名財經記者,我親眼目睹2007年、2015年兩輪銀行代銷基金高峰,大量投資者被套牢在“高高的山頂”的事情,這一切發人深省。

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