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衣回收箱有人定期來清理。(資料片) 本報記者周青先攝舊衣回收箱有人定期來清理。(資料片) 本報記者周青先攝

  齊魯晚報記者孫業文

  舊衣回收誰來運作?不少人誤認為政府項目

  “你知道這些舊衣回收箱是誰安裝的嗎?這些衣服又都去哪了呢?”近日,記者在十畝園小區、南全福小區和新世界陽光花園隨機詢問了15名市民,其中有14名市民認為舊衣回收箱是政府投資的公益項目,衣服一般都捐給了生活上有困難的人。只有1名市民覺得是企業安裝的,衣服被企業用來賺錢了。

  由此看來,大部分市民都認為舊衣回收箱是政府而非企業所為,然而事實并非如此,真正的操盤手是企業。“企業打著公益的旗號,然后再聯合幾個政府單位或社會組織,就可以在小區里安裝舊衣回收箱,大約一周左右有人來清理一次箱子里的衣服。”知情人士劉亮(化名)稱。

  南全福居民王女士稱,小區里有這么一個舊衣回收箱非常方便,可以把不穿的衣服直接扔里面,解決了家里一大難題。“不過知道是企業在做這件事后,心里有點不是滋味。以前的時候,有些可扔可不扔的衣服我都投到回收箱里,因為我覺得這是在做一項公益事業,以后我就得琢磨琢磨了。”王女士說,舊衣回收箱上都寫著“濟南市公益環保項目”,并且還都寫著相關的政府單位和服務電話。

  1500噸舊衣去哪了?公益捐贈暫無公示

  濟南成剛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孫經理說,回收舊衣服一般15%用作捐贈,85%被加工成流通商品。“符合捐贈的衣服我們會聯合婦聯和其他的公益組織捐給黃河北、南部山區的貧困人群。”孫經理說,白色棉織物經過纖維化處理可以生產棉紗,有色織物經過纖維化處理可以生產無紡布,滌綸織物經過化學處理分解還能生產滌綸原料。

  “一個箱子的運營成本在1500元左右,衣服被加工成流通商品賣掉后扣除相關費用,所剩下的利潤很少,利潤差不多只能維持企業的基本運轉。”濟南衣衣不舍環保科技有限公司陳經理稱,他們公司也經常聯合濟南慈善總會舉辦各種捐衣公益活動。

  劉亮稱,一個箱子每周約可以回收50斤廢舊衣服,一個月就是200斤,一年就是2400斤,因此一個回收箱一年至少要回收1噸衣服。“目前,濟南市區大約有1500個回收箱,一年大約要回收1500噸舊衣物。”劉亮說,回收的舊衣服大部分被企業加工成其他商品出售。

  “有的舊衣服被直接回收翻新,有的用來收集金屬比如拉鏈、各種金屬配飾,有的被加工成其他商品如保溫布、棉紗,基本上都能利用。”劉亮說,舊衣回收市場背后有一個很大的產業鏈,收來的舊衣服從原料角度看沒有任何成本,基本上又能充分利用,這個行業的利潤還是相當可觀的。

  企業由誰監管?幾個部門都說管不著

  “既然企業是打著公益的旗號進來的,占用了大量的社會資源,那么是否應該把它的‘公益’賬本進行公示呢?”市民劉女士稱,她非常想知道自己捐的衣服的去向。

  據悉,從2015年9月份至今,在濟南共有3家舊衣回收企業在運作,它們的舊衣回收箱分布在濟南200多個大小社區。

  從舊衣回收箱上標注的主辦和監督方來看,“衣衣”是濟南市文明辦、濟南市房管局主辦,“成剛”由濟南市城市管理局監督,“順億”是濟南市紅十字會監督,然而12日下午記者采訪各主辦和監督單位時,卻沒有一個單位稱是這些企業的“監管單位”。

  濟南市文明辦、濟南市房管局稱他們只是“提出倡議而非監管單位”;濟南市城市管理局則以“相關負責領導不在,情況不清楚”為由掛斷電話;濟南市紅十字會則稱“只是合作而非監管單位”。

  “企業做公益捐贈的那些衣服至少要經過消毒吧,說好的捐贈部分能否按承諾的兌現?這方面的監管總不能企業自己監管自己吧?”有市民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