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齊魯網9月5日訊(記者 張靖 歐陽明哲 王晉 趙剛)三年前,山東出臺《關于加快全省金融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被業界形象地稱為“金改22條”。三年來,山東持續推進金融改革,加大風險防控力度,交出了令人滿意的成績單。
據《山東新聞聯播》報道,來自省金融辦的消息,山東金融業增加值由2012年的1936億元提高到2015年的3130億元,增長超過61%。光鮮的數字背后,山東金融改革三年,究竟進行了怎樣的探索實踐呢?
山東省金融工作辦公室副主任初明鋒介紹,這幾年我們金融改革效果是很顯著的,在金融市場的資金配置、在生產要素的配置等等這些方面,市場的作用越來越突出。
金改22條提出,支持和推動金融市場創新發展,穩步推進多種形式的社會融資。三年來,山東信貸市場融資主渠道作用得到充分發揮,企業直接融資水平得到迅猛發展。全省本外幣貸款余額先后突破5萬億、6萬億。2015年,山東股票、債券兩項直接融資達到4591.7億元,是2012年的2.53倍;今年上半年達到2681.2億元,同比增長57%。全省上市公司達到259家,“新三板”掛牌企業從無到有,已發展到461家。
初明鋒稱,普惠金融是我們金改22條的主要內容之一,一個主攻方向,普惠金融就是為了給社會的各類組織和個人,特別是弱勢群體,提供便捷的、成本可接受的金融服務。
資本市場的活力,來自政策松綁。小貸公司準入門檻降低、融資渠道限制取消,今年7月,棗莊市首家小額貸款公司獲批,至此,山東137個縣區實現小額貸款公司全覆蓋,累計發放貸款超過3500億元,其中90%投向“三農”和小微企業。山東在全國唯一試點新型農村合作金融,試點縣(市、區)超過70個。草根金融蓬勃興起,原本暗流涌動的民間資本,初步實現陽光化、規范化運作。
初明鋒稱,我們的股權市場,產權市場,文化權益市場,能源環境市場,從無到有,從小到大,一步一步地成長起來,走在全國的前列。
威海國際海洋商品交易中心日前上線,這是山東第7家大宗商品交易市場。過去一年,山東六家大宗商品交易市場交易規模超過500億元。8月29日,第800家企業在齊魯股權交易中心正式掛牌,中心三年累計幫助6000多家企業融資超過200億元。金改22條大手筆布局金融業發展新藍圖,以濟南和青島為核心,打造“區域性產業金融中心”、“財富管理中心”。2011年至2015年,濟南市金融業增加值增長94%;青島獲批成為我國首個以財富管理為特色的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多項全國“第一單”在島城落地。三年努力,山東現代金融業發展新格局初具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