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拆除的樓房也是發展的希望。(本報記者 范良 攝)

  隨著濟南中央商務區(安置區)舊城改造項目征地拆遷工作的順利推進,一場有關CBD的展望在居民中逐漸蔓延開來。記者9月4日走進濟南中央商務區征地拆遷現場,近距離了解他們的故事和夢想。

  故事一 “這一個月被蚊子叮的包,比過去30年加起來還多”

  在見到延軍(化名)之前,記者曾打了多個采訪腹稿,想象著這個拆遷工作人員會與其他人有哪些不同。

  聊起來后記者發現,這個人與其他拆遷工作人員相比,似乎并沒有什么特別突出的地方:加班到夜里11點,凌晨5點在居民家門口等待簽約,上門二三十次依然苦口婆心地做工作,甚至最長的一次談心超過5個小時……2600多名拆遷工作人員不都是這么工作的嗎?

  延軍一邊往胳膊上涂著止癢膏,一邊告訴記者,“雖然我到拆遷一線還不到一個月,但這段時間被蚊子叮的包要超過以往30年的總和。”

  聽到這里,記者忍不住打斷,“您為什么8月3號才來?”沒想到下面的回答讓記者猝不及防,開始重新審視眼前這個50多歲的男人。“我不是工作人員,嚴格來說,我甚至可以算一個老上訪戶。”

  原來,延軍曾因歷史原因,多次上訪。“但我從心里熱愛濟南,這里有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市內冷水泉群聚集區,市內有20多座山體公園,而中央商務區的建設對我們這些老百姓來說更是一個特別大的好消息!”所以延軍義務來幫忙。

  在來到征地拆遷一線之前,延軍就暗暗下定了決心,“用自己的行動多承擔一些任務。”

  居民老鐘因為房子買的晚,比別人多花了幾萬塊錢,再加上性格孤僻,雖然理解了政策,但心結還在,工作遲遲做不下來。延軍瞄準一點,就從和他聊家庭、聊房價,卻冷不丁冒出一句,“老鐘,你房子評估下來差不多140萬元,我的那套房子,市值差不多180萬元,你要再不愿意搬,咱倆換房子行不?”老鐘似乎一下反應過來了,“我又不傻,我早就研究過了,全國中央商務區范圍內的房價都遠遠高于這個價,還想占我便宜呢!”延軍反戈一擊:“你都研究明白了還不快點搬!”

  延軍的態度和700萬人所盼望的一樣,他們熱愛著濟南,也愿意和濟南中央商務區共同成長。

  故事二 “在家里就能看到CBD的進度”

  故土難離,這話用在董雪(化名)的身上非常適用。

  從1970年退伍進入二鋼,到今年4月28日簽約并騰空房屋,董雪在二鋼宿舍片區居住了整整46個年頭。但他搬得并不遠,距離二鋼宿舍西門僅1公里左右的海信都市陽光小區就是他現在的家。“這是多年前兒子買的,為了配合拆遷,與租戶提前解約搬了過來。”

  雖然損失了房租,但現年71歲的他寧愿如此也不愿遠離這片生活了大半輩子的圈子。每天早上照常出門找票友拉拉京胡,中午回來后就在二鋼宿舍附近轉轉再上樓,“反正離得近,常常還能碰到搬出來的老鄰居,聊聊天挺好的。”

  說到這里,董雪絲毫不隱瞞自己的“私心”,更多的時候,他會在家里透過窗戶看著樓下的花園、遠處的拆遷現場。“最早我也擔心安置房的位置,但看到規劃圖和宋區長的表態后,我的心徹底放下了,現在就等著住新家呢!”老董憨厚地笑了。

  董雪原來居住的房屋不僅實現了“老換新”,“小變大”更是讓他心里都樂開了花,“91.47平方米換到127平方米的房子還有什么不滿意的呢?而且算上各種補償獎勵,入住時我不會多花多少錢!”董雪說著還給記者算了一筆賬,“老房子評估價為10970元每平方米,安置房的評估價還要低一些。”

  而與董雪同時簽約的還有他的女兒,與他不同的是,她選擇了貨幣化安置。第一時間領到補償款后,立即在附近小區買了一套125平方米精裝修的房子,比原來的大了40多平方米,補償款還剩下30多萬元,“外孫女也在歷下區的協調下就近入學”,董雪對拆遷政策和工作人員豎起了大拇指,“早搬得利真不是一句空話!在我身上得到了最真實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