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清泉脈走向,
保泉爭議或不再有
在濟南30多年的保泉路上,從不缺少爭論和質疑,其中,一碗水、兩碗水和三碗水的爭論由來已久。
山東省水文水資源勘測局高級工程師商廣宇認為,濟西地下水潛力巨大,在保泉的同時,完全可以滿足市民飲用需求。早在上世紀80年代,他就提出了“濟西地下水獨立于濟南泉域,為一大型地下水庫”的觀點,這是“兩碗水”說法的雛形。
與“兩碗水”說法不同,時任山東師大地理系副教授黃春海提出了“三碗水”的觀點,即城區、東郊、西郊地下水各自獨立,相互沒有聯系。山東省地礦局八○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大隊調查后表示,濟南地下水分為明水泉域、白泉泉域、趵突泉泉域和長孝水源地四大單元,其中,趵突泉泉域包括市區、東郊工業開采區和西郊水源地三部分。
后來,濟南市水利局又聯合山東省地礦局八○一隊對濟南東郊、西郊地下水和市區泉水的關系進行研究,調查結果認為三者之間屬于弱聯系,水位有幾米之差,當地下水開采強度不大時,單個地下水降落漏斗各自獨立;當開采強度加大時,三個降落漏斗變成一個大漏斗。
記者采訪發現,即使是現在,大部分專家仍對此持謹慎態度,不愿意多談。保泉之惑,到底是一碗水、兩碗水還是三碗水,其根源是對巖溶泉水勘查研究不足。確實,巖溶泉水分散出露,泉域范圍不清,再加上地下情況千變萬化,目前巖溶泉水仍然是水文地質學家研究的難點之一。
濟南市科協副主席李中賦此前曾指出,當前對地下水補源僅僅是定性的經驗數據,缺乏系統實證。他建議加強保泉的基礎性研究,搞清地下巖溶水水脈走向,通過數學模型為科學保泉提供依據。
把濟南地質搞清楚了,摸清楚了泉脈走向,保泉的爭議或許就能告一段落了。
保護名泉擬有四條生態紅線
如今的趵突泉又現“趵突騰空”,就連噴涌水位要求最高的月牙泉也實現噴涌,這意味著濟南的七十二名泉全部恢復了活力。而要保持這種狀態,濟南還大有所為。
“從近年來的地下水管理和保泉實踐需要看,依法管理中,法的供給與法的需求還很不適應。”濟南市水利局水政支隊隊長陳學峰表示。具體來看,他認為,“濟南現在沒有專項的地下水管理和保護法規。地下水是非常特殊的水系統,但已有的地下水管理的法律依據呈現碎片化、片面化,不完整、不全面、不系統。”陳學峰說:“比如補給區的劃定和地下水水質保護等規定,原則性太強,只停留在倡導、引導層面,沒有相應的法律責任。”此外,還缺乏地下水生態保護紅線的管理,缺乏地下水補給區的保護管理等。
在不久的將來,在法律法規層面,濟南將有更多嚴格的規定來保護泉水。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從濟南市名泉辦獲悉,濟南將促進《濟南市名泉保護條例》的修訂,將四條生態紅線劃定成果納入《濟南市名泉保護條例》,建立相應的管控措施。建立保泉生態責任機制,強化各級政府保護泉水滲漏帶的生態紅線意識,強化區(縣、市)鄉(鎮、辦事處)在綠色屏障、生態涵養、農業用水等方面的保泉作用。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孟燕 蔣龍龍 于悅 劉雅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