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眾網濟寧5月31日訊(見習記者 孔令俏)近日,有網友撥打濟寧大眾網新聞熱線(0537-2372789)稱,在任城區安居鎮火頭灣村挖出龜馱碑,也稱赑屃(bi xi),具有很高的考古和文化價值。記者在走訪調查了解到,該赑屃或為清光緒年間物品,與古運河通濟閘息息相關。當地村民一直知道其存在,因整村拆遷,近期將其出土“重見天日”。
村民一直知曉赑屃存在,有意將其出土
記者來到安居鎮火頭灣村找到了網友提到的赑屃。據當地村民介紹,村民一直對赑屃口口相傳,知道它的存在,并知道埋藏的大體位置。由于整個村都拆遷,此次有意將其出土進行重置保護。“赑屃是古代漢族神話傳說中龍之九子之一,又名霸下。形似龜,好負重,長年累月地馱載著石碑。”據知情村民介紹,赑屃一方面為實用之物,用來做碑座,俗稱“神龜駝碑”,另一方面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意義,象征“長壽吉祥”。記者注意到,整個赑屃形似龜,長1.95米、寬0.95米、高0.52米,重約3000斤,整體完整,背部有擺放石碑的凹槽,龜體沒有紋路和刻字。
龜駝碑或是清光緒年間,目前已無從尋找
據火頭灣火西村村民丁萬詩介紹,赑屃一直埋藏在他家的院子里,小時候聽父輩講過,赑屃背著的碑體是清朝光緒年間,碑上刻有圣旨,具體內容無從知曉。“當時文革破四舊的時候碑體摔成了三截,現在已經找不到了,只剩下這個赑屃。”丁萬詩告訴記者,當時自己年紀小記不清,只是父輩們一直提到,凡是龜駝碑上,大都是由皇上御批的圣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