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頭灣三易其名,與古運河通濟閘息息相關

  據村民介紹,赑屃之所以會出現在火頭灣,是與附近的“火頭灣閘”有關,也就是通濟閘。據民國十五年編修的《濟寧縣志》記載:“通濟閘,金門寬二丈,高二丈四尺”。光緒年間改為木橋,民國六年改建石橋,當地老百姓又稱中心閘。“之所以叫中心閘,是因為古運河全線27個閘,這個位列14,有‘上十三,下十三,中間夾著火頭灣’的說法。當時古運河河路水流很急,人們為了防洪保護堤岸,用草芥和蘆葦建起草土墻,當時就叫草裹頭,便由中心閘改名裹頭灣。”丁萬詩向記者介紹,現在的火頭灣也正是裹頭灣的諧音,閘口就橫跨在古運河上,東西向,為重要水工設施,素稱“兗漕交通之咽喉”,赑屃或許也成為護岸鎮閘的象征。“原來離赑屃不遠處還有個石碑,記載著民國六年重修通濟閘的碑記,現在在濟寧博物館保存,是第58號碑。”丁萬詩告訴記者。

  “我們村都搬走了,想給子孫后代留個紀念,讓大家記住火頭灣這個老地方。”丁萬詩說,目前打算在赑屃原址空地建一個圍欄,將赑屃放在中間,再立碑進行重新保護,“想在新建的碑正面刻上‘通濟閘火頭灣’六個字,背面刻上火頭灣的歷史簡介,讓更多人知道了解這些故事。”同時,記者也從任城區文物局了解到,下一步將由專業人員到現場進行了解考證,研究保護其文物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