濼源大街與歷山路交會口,李源和妻子在忙著為客人做板面。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周青先攝濼源大街與歷山路交會口,李源和妻子在忙著為客人做板面。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周青先攝

   編者按

  凌晨時分,不少人已酣然入睡,但在城市的各個角落,夜攤一族的生意才開始不久。在省城,作為一種邊緣經濟,洪樓夜市、濟微路夜市、北園大街夜市、姚家莊夜市等已為不少市民所熟知,它們的存在解決了很多人的就業,也給市民提供了另一種休閑和消費選擇。在與管理者的角力過程中,不同的夜市形成了不同的生態,有的被納入監管,有的在聚集過程中形成自己的江湖。今天起,齊魯晚報將連續三天刊發報道,揭秘夜攤江湖。如何使夜攤成為城市商業的有益補充,既需要從業者的自覺,也需要管理者的智慧。

  夜漸深,仍有人不肯歸家,街頭巷尾,尋覓美食,慰藉心靈。有夜行人,自然就有為其提供服務的行業。在濟南,這座常住人口超過600萬的城市,有著這樣一批“深夜食攤”,日落而作,日出而息,為夜行人提供酒食。你是否也曾好奇過,這些“深夜食攤”背后的故事?攤主到底是什么人?他們的收入真的很高嗎?

   一天干16小時,傷了病了才休息

  攤位簡介

  地點:濼源大街與歷山路交叉口

  攤主:章丘人,夫妻檔

  主營:牛肉板面

  攤齡:三年

  收入:年入15萬

  晚上8點半,夜幕降臨,路燈漸亮,濼源大街與歷山路交叉口西北角,李源和妻子照例撐起了他們的牛肉板面攤。

  板面攤擺了三年,很少有早退的情況。每晚8點半到凌晨4點半,是他們雷打不動的出攤時間。李源說,干這一行,沒能來肯定是有事,沒有休息之說。

  事實上,工作時間遠不止此。凌晨4點半收攤回去后,他們要煮雞蛋、扒雞蛋、買菜、洗菜、切菜、補充各種調料和鹵貨,一直到早上9點才能睡下。下午4點起床后,又要馬不停蹄地和面,直到晚8點多出攤。

  去年,板面攤破天荒“休息”了15天,那是因為妻子游玉珍在一次熬制配料時,不小心燙傷了腳。幸運的是,板面攤的生意還不錯,幾乎整晚人來人往,一天能賣出上百碗面。小碗板面6塊,大碗7塊,顧客習慣加點菜、雞蛋、腸和鹵貨等,以平均每單10元來算,李源每天的營業額在千元以上,以利潤50%來算,板面攤的年收入在15萬元以上。

  即便收入還不錯,夫妻倆沒在濟南買房,而是選擇在海晏門租下一間20平的車庫暫住,房租每月600元。作為章丘農村人,他們在老家有蓋好的大房子,但因長年在外打拼,家里房子只能任其空置多年。

  “孩子在長清上大學,還不確定畢業后去哪兒,不能買房子。”李源說,可能是在濟南租房子住,雖然打拼多年,夫妻倆總覺得自己是外地人。

  賣板面前,夫妻倆在濟南開了十多年“夫妻出租車”。四年前,為照顧即將高考的兒子,兩人放棄開出租車。一位祖孫三代做板面、跟李源關系特別鐵的安徽老戰友知道后,力邀他去安徽學做板面。“確實好吃,因為有秘方,我是學到精髓才回來的。”李源說。

  在這里三年,很少有和城管沖突的時候。攤子位置穩定下來后,周圍小攤也慢慢越聚越多。附近一位賣把子肉的攤主看他們生意好,也上了板面,但李源并沒有說什么。他對自家的面很自信:“好吃不好吃,吃過一次就知道,我們的口味別人模仿不來。”

  盡管勞累,游玉珍有自己的“盼頭”。她期待能盡快“完成任務”——讀大二的兒子就業、買房、買車、結婚。“之后就不干了,到處走走玩玩,你別看我是章丘人,百脈泉等景點都還沒去過,很想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