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下行的壓力

  作為就業率的一個主要指標,大學生就業率也直接反映出當下宏觀經濟走勢。

  恰逢史上數量最龐大的高校應屆畢業生的這一就業季,去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6.9%,創下1990年以來的25年新低。最新的數據顯示,2016年第一季度中國GDP同比增長6.7%,GDP增速創下了2009年以來28個季度的新低。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一項研究表明,2013年,GDP每增長1個百分點吸納就業140萬至160萬人。

  2013年10月21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應邀在中國工會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作經濟形勢報告時也稱,過去,我國GDP每增長1個百分點,就會拉 動大約100萬人就業。經過這幾年經濟結構的調整,尤其是隨著服務業的加快發展,目前大概GDP增長1個百分點,能夠拉動130萬、甚至150萬人就業。

  “我們關注GDP,其實關注的是就業。”李克強說:“我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和有關方面反復測算,都認為要保證新增就業1000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在4%左右,需要7.2%的經濟增長。我們之所以要穩增長,說到底就是為了保就業。”

  按照這樣的測算,今年若解決掉1500萬人的新增年輕人就業,需要的經濟增長率肯定要高于7.2%。

  “整體的經濟下行首先會抑制市場對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人才供給卻是線性增長。這樣的經濟態勢下,也會深入推進結構調整,這也會影響就業市場。”中 國社會科學院勞動與社會保障研究中心副主任張冀說:“這個時候再遇上765萬應屆高校畢業生,總計1500萬的青年就業人員,肯定是最難就業季。”

  權威數據也顯示,經濟下行壓力下,就業崗位供應也受到影響。據人社部公布的《2016年第一季度部分城市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市場供求狀況分析》,今年 一季度用人單位通過公共就業服務機構招聘各類人員約520萬人,較去年同期減少了22.9萬人,下降4.5%。同比去年,我國東部地區市場用人需求減少了 1.2萬人,而求職人數卻增加了14.1萬人。

  “經濟下行的背景下,除了一些成熟的大型上市公司仍然注重人才梯隊建設和人才儲備,普通公司更偏向招募有工作經驗、上手快的員工,這會節省很大的人 才再培養的成本。”在互聯網行業從事十多年人力資源工作的林超向界面新聞分析:“留給應屆生的職位有限,又碰到了數量最龐大的畢業生,今年自然競爭慘 烈。”

  智聯招聘的數據也顯示,今年一季度平均每個招聘職位收到48份簡歷,相比之前的26份接近翻了一番,足以證明今年職業競爭態勢之激烈態勢。

  另外,今年的就業形勢之嚴峻,也正是由于隨著經濟結構調整進入深水區,“去產能”對就業市場產生的不利影響的顯現。

  “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作為中國今年經濟工作的五大任務,其中重工業的“去產能”放在首位。國家發改委主任徐紹史在3月介紹,去產能的目標是鋼鐵產能在5年之內要減少1億至1.5億噸,煤炭產能在3到5年內要減少5億噸、減量重組5億噸。

  系列宏觀政策很快波及到了就業市場,中國就業研究所和智聯招聘共同發布的2016年第一季度的《中國就業市場景氣報告》顯示,今年2、3月份調查失業率呈現逐步上升趨勢,具體表現為農業戶籍人口的失業率上升,以及短期失業人員比重較大,去產能行業用工減少是一個重要因素。

  當然,“目前去產能造成這些下崗工人會不會對應屆生造成影響,還是要細化,分行業、分學歷,不能一概而論。”張冀說。但他也認為,現在的情況是煤 炭、鋼鐵等行業市場給出的職位少,另一方面由于系列政策的不穩定因素,對應屆生的吸引力也會降低,這肯定對相關專業的學生就業造成不小影響。

  2016年第一季度的《中國就業市場景氣報告》顯示,2016年第一季度有超過半數的行業的用工需求同比出現負增長。快速消費品行業用工需求同比降 低15%,大型設備、機電設備、重工業用工需求同比降低14%。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用工需求量萎縮的行業主要集中于傳統加工制造業、能源行業等。

  就業率真的說明問題嗎?

  似乎成了定律,最近10年來,每年的畢業季都被稱為“最難就業季”,但與此同時,各類就業率數據則描繪出一幅樂觀美好的畢業生就業圖景。

  今年4月,人力資源服務商前程無憂發布《2016應屆畢業生求職到位率調查報告》,這份覆蓋中國30個省市自治區的227所高校的調查結果顯 示:2016年大學應屆畢業生的就業市場并未受到經濟放緩的影響,當公務員、創業或已經獲得企事業單位就業機會的已達到了52.11%,真正苦于沒有工作 機會的僅占6.7%。

  往年數據也呈現出應屆生就業的樂觀局勢,據北京大學教育學院調查顯示,2015年高校畢業生畢業時“落實率”達83.1%,較2013年同期數據上漲11.2%。麥可思數據針對大學生畢業半年后的調查則顯示,2012屆至2014屆就業率皆逾90%,且逐年上升。

  今年還沒到應屆生畢業離校之時,已有不少學校已經曬出了近百的就業率,這不禁讓人疑惑,最難就業季是不是只是媒體的“噱頭”?

  對此,中國社會科學院勞動與社會保障研究中心副主任張冀認為,高就業率本身值得揣度。他說:“一部分就業率通過研究生考試來解決,還有一部分是虛假 就業證明,有些學校強行要求學生簽三方協議,這種水分是存在的。再一個,畢業半年就業率能到90%以上,多是趕上了下一屆學生的就業季。”

  “應屆生就業怎么樣,光拿就業合同和三方協定來統計肯定不準確,但確實也是沒辦法的事情。”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教育體制改革研究室主任王烽接受 界面新聞采訪時說:“特別是在畢業的一年以后,有隱性失業,也有隱形就業,我們對應屆生就業率的跟蹤統計很難進行,想要更準確反映就業情況,對畢業生的跟 蹤統計還是要建立起來。”

  即使畢業生的就業率如各方數據展現的那么高,市場提供的工作也通常遠不能滿足這些意氣風發的畢業生們的欲望。在張冀看來,單一的就業率無法還原就業情況。

  他進一步解釋說:“工作肯定能找著,關鍵在工作是否與畢業生學業水平和能力相匹配。就業好壞是個綜合復雜的問題,不能單看就業率,還要看就業半年一年后的離職率、專業相關性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