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客戶信息安全需部門支持

  “公民個人信息安全從來就不是一個孤立的問題,從國家的信息安全,到企業和個人的信息安全,是一個完整的整體。需要整個社會共同努力,從法律、意識等方面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行之有效的制度體系。”徐文萍說。

  對快遞行業的監管需要各相關部門通力配合。去年10月22日,中央綜治辦、公安部、工信部、國土資源部、交通運輸部、安監總局等15個部門,要求在全國范圍內集中開展危爆物品、寄遞物流清理整頓和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專項行動,并全面推行“三個百分百”。

  “近年來民營快遞發展迅速,但是也存在快遞行業魚龍混雜的情況,引發了不少問題。因此,在快遞公司的設立上,需要工商部門對快遞公司保障公民個人信息的能力有一個嚴格的審查。” 西南政法大學法理教研室主任周尚君認為。

  此外,在對快遞公司所持有的個人信息的銷毀上,也需要相關單位的支持。“強化客戶信息安全需要社會相關部門的支持。比方說,企業在集中銷毀快遞單時就遇到了難題:由于快遞單材質特殊且量大,很多回收處理公司并不接收。如果企業自行焚燒銷毀,會造成空氣污染并存在火災隱患。快遞單銷毀還需要相關產業或政府部門的支持。”周尚君說。

   運用技術手段管控公民個人信息

  “信息保護是一個整體工程,我們現在對信息保護的程度還有待提高,除了制度的構建,在很多其他方面還可努力。”徐文萍強調說。“比如說我們的身份證號,僅僅憑這一組數字,一般人只要稍加解讀,就可以提煉出一個人籍貫、生日甚至性別等等信息,這非常不安全。在西方一些國家,這些信息是用一種特別的方法進行加密,只有相關專家才能解讀。”

  “就目前而言,我們可以通過設立權限的方式對快遞實名制下的公民個人信息進行有效管控。”荊濤說道,“比如快遞員通過設備掃描寄件人的身份證,寄件人的個人信息就會通過這個設備經云端傳入終端服務器。而一般的快遞工作人員沒有查看的權限。這樣信息和快遞件分兩頭走,就可以減少公民個人信息泄露的風險。”

  荊濤進一步解釋道,這其中需要比較權威的第三方提供協助。他建議說,我國的二代身份證內設有一個芯片,如果快遞員手持的設備通過芯片與第三方的信息終端對接,同時讓第三方再與公安部門的信息庫對接,就可以保證寄件人提供信息的真實性,同時,公安部門的介入也可以為公民個人信息加一重保障。

  “實現安全快遞不僅僅指公共安全,同樣也應當包括公民個人信息的安全。要讓公民享受大數據時代所帶來的便利而非受其所累,只有 ‘兩個安全’一并實現,才是安全快遞的應有之義。”張永和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