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接二連三”?

  帶火鄉村旅游,從賣蘋果到賣文化,四種模式推動產業升級

  好吃的蘋果,更火了采摘游、鄉村游。

  雖是冬閑,張善全卻閑不住,他正在擴建基地。“每年蘋果成熟季節,熱鬧的采摘能持續一個月時間,萬畝蘋果采摘園、特色葡萄長廊、純正農家土菜是我們的特色。每天都要接待200多人,去年光采摘就達7萬多斤。”老張邊走邊說。

  “蘋果+旅游”,沂源依托生態優勢,首批集中建設16個示范點20個美麗鄉村,“每到秋天,一個采摘園外,汽車一停幾公里長。”王圣業說。

  張家坡鎮陽三峪村成立旅游公司,社員入股,年底分紅。去年國慶小長假,就接待游客近1萬人次,30多戶采摘園,總收入達150多萬元。

  “部分果農搞苗木輸出和技術培訓,效益更高。”王圣業介紹,目前沂源逐步成為一個蘋果集散地,帶動了儲運、餐飲、農資經營等服務產業,全縣有30萬人從事蘋果相關產業。

  從“燒火棍”到“工藝木雕”,蘋果帶來的效益不斷延伸。“你看,以前廢棄的蘋果木,現在精雕細刻上龍、鳳、福字等圖案,身價倍增。”西里鎮杜氏木制品公司董事長杜繼剛介紹,“沂源紅”蘋果名氣大了,木藝生意也越來越火,通過果木加工,能創造幾十倍利潤。

  王圣業不諱言沂源蘋果的問題:園區規模偏小,布局不均衡;產業水平低,龍頭企業和合作社帶動能力弱,果品加工一直在低位徘徊。“一二三產業融合的目的,就是要拉長產業鏈,完善利益聯結機制。”

  作為山東省一二三產業融合試點縣,沂源申報了實施方案,將圍繞農民合作社融合、龍頭企業融合、農業產業聯盟型、休閑農業股份合作型四種模式,推動產業升級,生產、服務、加工、銷售“四位一體”融合發展。

  作為新型經營主體,張善全的想法是,投資搞果汁果醬加工,把市場瞄準國外,目前已和中國蘋果研究所開始研究合作。“蘋果連肉帶皮一起加工成飲料,要上就上別人沒有的。”

  “在蘋果產業鏈上,商機無處不在,就看你能不能抓住。”王金剛說,他網上銷售的蘋果,最高價一個28.8元,而精致的包裝小木盒,卻要從魯西南的曹縣購買,這難道不是商機?

  沂源蘋果,又邁向新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