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果咋賣好價錢?

  組織化、規模化,按糖度賣蘋果,從“說了不算”到有市場話語權

  好蘋果要賣好價,要打通市場瓶頸。

  距基地四公里,盛全果蔬有限公司的冷庫外一片繁忙:三十多名婦女正在選果裝箱,蘋果個個紅潤光鮮。幾個工人把一箱箱蘋果裝上兩輛大貨車,“這車發湖南,那車發安徽,今天已經發了七車。”工作人員張永勝說。

  “這里存了800萬斤蘋果,有公司收購的,也有農戶存的。一直到“五一”,蘋果還像現在一樣新鮮。”公司董事長張善全說。

  張善全名片上有六個頭銜,都圍著農業轉。“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帶動了800多名社員一起致富。

  “合作社統一銷售,價格有保證。”耿莊村村民張永才說,前年6畝蘋果產了4萬斤,每斤賣了4.6元,比其他地方貴好幾毛錢。

  沂源蘋果能這么“牛”,并不容易。張善全坦言:“過去好東西賣不上好價錢,很尷尬。現在抱團發展,有了規模,逐步有了更多的市場話語權。”

  年輕時烙過鍋餅、燒過磚窯的張善全,靠販賣蘋果撈得第一桶金,之后建冷庫、建基地,成立合作社,他注冊的“中莊”牌蘋果,成為中國馳名商標。

  如今的銷售模式也在變,從論堆賣到“按糖度賣”。記者在基地看到,工人將蘋果放在輸送平臺上,機器轉動幾下,就能把蘋果分出不同檔次來。這套無損檢測分選設備,可以按糖度分出7—20度的蘋果。“如果分選技術在全縣推開,蘋果產值可以增加30%以上。”張善全說。

  生產組織化,沂源培育山川果品、華聯果業等龍頭企業48家、農村合作組織150多個。打造品牌,穿上“金嫁衣”的“沂源紅”不僅打入大潤發、沃爾瑪等大型超市,而且遠銷俄羅斯、印尼、馬來西亞等地,年出口1200多萬公斤,創匯2000余萬美元。

  “互聯網+蘋果”成為新力量。在盛全山莊“淘寶蘋果采摘基地”,山東信源電子商務公司負責人王金剛說:“寫上字的蘋果,一個能賣九塊九,去年平安夜,一天賣了一萬個。”

  “線上營銷直接帶動線下銷售,更提高了品牌知名度。”沂源縣電子商務協會會長張偉介紹,目前,沂源進駐第三方電商平臺的蘋果企業有50多家,建設本地自營平臺4家。“一口一個親”,越來越多的果農念起電商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