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遇怎么抓——
威海:借自貿東風謀發展
2015年6月1日,《中韓自由貿易協定》正式簽署,威海市與仁川自由經濟區被選定為中韓自貿區地方經濟合作示范區,威海成為首個、也是目前唯一一個被寫入自貿協定的中國城市。在新一輪對外開放中,威海可謂占了“先機”。如何抓住機遇,加快發展?在威海,一些新的變化正在發生。
變化一,抓住商機做大。
1月18日上午9點,威海港,凜冽寒風中,一條班輪正在緩緩靠岸,乘客們排隊下船乘坐擺渡車,同時卸貨的工作有序展開。
“這是‘中達永安’號客貨班輪,裝載乘客500多人、集裝箱216個。昨晚7點從韓國平澤港開船,今天早上抵達威海。”威海港集團集裝箱分公司經理夏利明說,“威海港是我國距離韓國最近的港口,夕發朝至,貨物運輸實現了空運的速度、海運的價格。隨著中韓自貿區建設的推進,今年,我們預測中韓之間的貨物運輸量將增加5%到8%”。
“明天我就要飛韓國。”威海九日進出口有限公司董事長林旭光每年有一半時間在韓國,“我們公司2008年成立,開始主要做韓國商品代理。2009年,轉型做自有品牌的產品,產品在韓國生產,銷往中國。去年產品的銷售額達到5億元,其中自有品牌占了一半”。
中韓自貿協定生效后,已實施兩次降稅。“降稅后,每個集裝箱少交2000多元的稅金。更大的利好是自貿區帶來的影響力,過去,我們在全國招代理商不容易。現在,人家主動上門,代理商比之前增加了一倍。”他說,“進口食品的銷量也翻了幾倍,目前僅海苔每月能走30個集裝箱,年銷售額在1億元左右”。
借助開放機遇,九日公司開始謀劃新的發展。發力電商業務,公司新建了電商二部,拓寬產品線。同時,建設電商基地,為創客搭建平臺,為入駐基地的創客提供產品和物流服務,推廣自己的品牌。
感受到變化的還有威海港。“早在1990年,威海與仁川開通了中韓之間第一條海上航線。有人說,一條小船推動了中韓自貿區這條大船起航。如今,中韓開通了15條航線,其中5條在威海,中韓貨運量威海占總量的30%以上。”威海港集團黨委副書記唐宗嶺躊躇滿志,“去年,我們新裝備了2個5萬噸的集裝箱碼頭。今年,我們正在進行大閘口建設,實現信息化通關”。
變化二,適應競爭創新。
自貿區建設,推動了創新熱潮。在威海市環翠區,有個韓品在線韓國生活實景O2O深度體驗中心。在這里,小橋流水間,韓式客廳、餐廳、美發室依次展開,消費者品嘗美食,試用美發用品,選擇茶具、日化品,在體驗中增加了對商品的了解。這種業態創新點燃了消費者的需求。
“我做中韓貿易26年,去年是最忙的。”山東新大東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本昌說,“去年12月31日,這里剛剛開業。我是韓國日用品最大的中國進口商,獨家代理很多韓國日用品。中韓自貿區的建設帶來了機遇,同時也帶來更多挑戰,讓我們加快從1.0時代邁入2.0時代”。
劉本昌說,利用中韓自貿區與“互聯網+”帶來的機遇,他們正在發力電商業務“二次創業”。線上,開通韓品在線自營平臺;線下,與新大東現有的1000家經銷商合作,向1萬家線下終端進行擴散,通過線下向線上導入客戶流量,實現營業額的迅速放大。“我有個夢想,建設韓國創新創業中國離岸產業園,引入100家韓國的動漫、文化等企業到此孵化,孵化成功的產品再從威海向全球市場首發,進入企業3.0時代”。
威海國際物流園利用已建成的閑置配送區,升級為“中韓跨境貿易電子商務產業園”。威海臨港經濟技術開發區招商局副局長賀琳說,目前物流園在韓國平澤港設立了3000平方米海外倉,為貿易企業和跨境電商企業提供從韓國生產廠家到物流園保稅庫再到客戶端的“門到門”全程物流鏈“一站式”物流配送服務,推動了傳統物流向現代物流、國內物流向國際物流的轉型創新。
在全國外貿雙下降的情況下,2015年,威海與韓國貿易額59.8億元,增長14.5%,其中出口38.7億美元,增長32.3%。威海口岸對韓進出口225.7億美元,增長10.5%。實際利用韓資增長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