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學校“縮班”,普通學校生源“回流”,這是今年濟南市中小學開學時出現的“新常態”。這種回歸“均衡”的現象,源自今年5月出臺的《濟南市2015年義務教育階段招生工作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這個文件將濟南義務教育階段的“擇校路”徹底斬斷,實現了對擇校控制的從“緊”到“零”。
濟南“零擇校”元年,并未出現大的波動,一切似乎順理成章。大眾網記者多方采訪其中的老師、學生還有家長代表,摸一摸“零擇校”背后的三大“幕后推手”:大幅提高指標生比例,打破名師一校壟斷,城鄉小學建設實行“標配”。

1、消失的“大班額”
真正實現“就近入學”,有學校“縮班”有學校“回流”
9月1日,是濟南市中小學開學的日子,熱點學校——山師大附小卻只開了6個班,這個比起以往少了1個班。一位班主任老師介紹說,學區內的生源就那么多,所以這次只開設了6個班,而且每個班人數都在45人之內,教學質量將會大大提高。與山師附小距離不遠的解一小,今年也同樣縮班了,與去年相比今年減少了一個班。
與之相比,不少學校生源出現了“回流”的現象。芙蓉小學是一所外來務工子女定點學校,往年本地和外地生源,五五開或者六四開,但今年,外來務工子女只占到了30%,學區內生源達到70%。“這幾年生源逐步回流,每年有增加,今年受零擇校政策影響,增加最明顯。”芙蓉小學相關負責人說。
以往的一個班能裝進60個孩子的“大班額”不見了,核心原因就是“零擇校”,而學區內學生就成了第一得益者。
“今年實行‘零擇校’后,學校沒有了擇校生,每班人數不超過50人,我也不用再費心給孩子擇校了。”家住甸柳小區的王先生,所屬學區是甸柳第一小學,雖說這家學校是很多家長熱衷的擇校目標,但60多人的大班額讓王先生望而卻步,他一心想為孩子選擇一所班額相對較少的學校,于是,今年的“零擇校”讓他心里的一塊石頭落了地。
實行“零擇校”,不僅讓學生享受到了公平的教育,還為學校發展創造了更大空間。 “零擇校”之后,很多學校把原來擠占的功能室騰了出來,學校辦學條件更加優化,原來用于常規管理的精力,也可以更多地用在提升學校內涵發展和教學改革上,老師們也能靜下心來考慮課堂教學改革,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