③城鄉“標配”,投入36億實施中小學配置標準化工程

  說起黃河北,不少老濟南人的印象還是一幅荒涼的景象。濟南市天橋區地理位置特殊,黃河像天塹一樣把城區和農村截然分開,經濟、文化的差異使得城鄉教學質量長期存在差距。不過隨著城市發展,如今的黃河北已經一片繁榮景象,其中最漂亮的建筑就屬學校了。

  嶄新的教學綜合樓、操場硬化、校園文化整體提升……1300萬元的資金投入,讓明湖小學大橋鎮第一中心小學的校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明湖小學校長陳殿軍介紹說,在實施農村中小學標準化建設工程以前,黃河北的學校幾乎都沒有像樣的功能室。而現在,計算機、音樂教室、美術教室等多功能室已經走進各個學校,學校環境已經可以比肩市區中小學。

  為了讓天橋區的孩子在家門口享受到優質服務,2013年天橋區政府提出將黃河南的15所小學和黃河北的15所小學結成緊密型教育共同體,教學質量得到質的飛躍。在標準化建設的支持下,不同地區間校園的差距小了。“教育投入向農村學校傾斜,實施農村中小學標準化建設工程,徹底改變了他們的辦學條件。”天橋區教育局局長張萍介紹,現在城鄉學校實現了無差別配備,凈化、綠化、硬化、美化的學校遍布黃河北岸。

  據了解,近年來濟南市實施中小學配置標準化工程,累計投入36.05億元,完成全市924所中小學標準化工程省級驗收,實現了城鄉學校辦學條件無差別配備。目前,濟南10個縣市區中8個已經完成了國家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縣驗收,其余2個正在接受今年的驗收,讓每個孩子在家門口接受專業化教育的目標正在變成現實。

  此外,為確保實現“零擇校”,濟南市教育局在今年的招生政策中明確規定:一是實現義務教育學校服務范圍無縫隙覆蓋,廣泛公示學區;二是嚴格規范招生行為,嚴禁違規跨區域、跨學區招生,嚴禁組織任何形式的入學文化課考試,嚴禁招收藝體特長生;三是通過公示“剩余學位”“入學條件量化賦分”等具體措施,保障符合條件的外來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的義務教育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