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胸懷大海的城市,
必然有她關于海的傳奇故事!
——題記

當目光觸及這個題目,或許有人陡然升起疑云:濱州,與海相依嗎?那片蔚藍之畔可有濱州的港口矗立?答案,如同破曉的曙光,清晰而確鑿! 20 世紀初,中國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曾為國人留下了一份珍貴的遺產《建國方略》。該方略規劃的四通八達的交通作為中國經濟發展的大動脈,包括建設31個港口,其中黃河港(即今天的濱州港)赫然在列。
然而,當人們談及山東沿海的城市時,腦海中率先如走馬燈般浮現的,往往是青島、煙臺、威海以及日照,而常常忽略了作為山東“海上北大門”——濱州的存在。
01 “昔日之痛”

無人能割舍對那生于斯、長于斯的故土的眷戀,亦無人能抑制對那波瀾壯闊、浩瀚無垠之大海的向往。多年來,我心中一直懷揣著一個強烈的愿望,那便是踏上濱州的海岸,走進那正在崛起的港口,漫步于蓬勃發展的北海新區,親眼見證那片熱地上的神奇蛻變。最近,命運終于眷顧了我,回到濱州校區授課的機會悄然降臨,實現這一夙愿的時刻終于來臨。
11 月 29 日,蒼穹猶如被清水滌蕩過一般澄澈,日光溫煦,微風輕柔。曉龍穩穩地握住方向盤,駕駛著車輛。上午 9:30,恰是一天中朝氣最盛之時,我們自市區黃河四路拔錨啟航。車內,《大海啊故鄉》那如潺潺溪流般的優美旋律悠悠回蕩,每一個音符都似在心底奏響對遠方蔚藍的無限憧憬,我們懷揣著雀躍的心情,正式踏入這段充滿期待的快樂征程。

借助高德地圖的指引,我們知曉距離渤海灣畔的濱州港約 110 公里。車輪滾滾,側方光影不斷變換,約行半個小時,市區的繁華便被我們遠遠拋在身后。此時,車窗外薄霧如輕紗般裊裊縈繞,為世間萬物蒙上了一層夢幻的面紗。寬闊的公路上,一輛輛滿載貨物的大貨車,儼然一個個忙碌的行者往來穿梭。不多時,路邊一塊醒目大牌子“北海歡迎您”闖入我們的視野,那簡單的五個字,如同老友熱情的呼喚,瞬間在心底掀起一股暖流。我們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即刻停車,用相機定格下這一美妙瞬間。轉身望去,對面“品質濱州、幸福北海”八個大字,于海天一色的廣袤背景中,仿佛八顆璀璨星辰,熠熠生輝,彰顯濱州高質量發展的良好態勢與北海新區蓬勃向上的盎然生機。在?清新的空氣中遠處眺望,萬畝鹽田錯落有致、雄奇壯闊,恰似一張巨大的調色板鑲嵌于大地之上,斑斕絢麗。

短暫的停留欣賞美景后,我們繼續向北,朝著萬頃滄溟的方向駛去。玻璃外,路旁的車流愈發稀少,行人蹤跡更是難尋。這時,曉龍突然說道:“瞧,咱們此刻行駛的這一馬平川的大道,竟好似浮于‘水上’而建!”聽聞此言,我心中猛地一動,往昔在媒體報道中多次看到的關于這條“特殊之路”來歷的畫面,瞬間在腦海中浮現。的確,我們腳下的這條高標準建成的道路,并非筑于尋常陸地,而是創造性地建于“海水”之上:
世人皆知,港口乃連接國內外市場的重要樞紐,亦是驅動區域經濟發展的強勁引擎,對城市的特殊意義不言而喻。濱州雖坐擁181.5公里的海岸線,卻在漫長歲月里深陷“有海無港、有港無航”之困局,成為濱州人心中一道難以撫平的隱痛。究其根源,海邊皆是黃河裹挾的大量泥沙淤積而成,漲潮時汪洋恣肆,落潮時泥灘袒露,粉砂淤泥質海岸,讓建港之路荊棘叢生。這般尷尬處境,令濱州難以挺直“沿海城市”的脊梁,甚至家鄉人談及自己的海,都難掩窘迫,說不清方位與模樣。然濱州人不屈不撓,面對不利自然條件,以人工智慧另辟蹊徑,造就了車下這條長達 17公里的引堤公路。自此,海水深度達- 8米,萬噸海輪得以自由進出。放眼望去,碧空清透若晶,引堤仿若一條矯健巨龍,于瀲滟波光之上蜿蜒舞動。
未行多遠,一棟氣勢恢宏的大樓,連同奪目耀眼的“山東港口濱州港”七個大字,豁然躍入眼簾。多年來,我心心念念、此前卻僅能于圖片視頻中窺探一二的“濱州臨海樞紐”,此刻竟真切地近在咫尺。我們當即轉彎,欲駛入大院。洪紀部長收到消息,匆匆趕來迎接,開口便說:“今日北海,天氣格外宜人,歡迎你們!”我與曉龍趕忙在這座于大海中傲然“崛起”的高大標志性建筑前合影留念,定格這難忘瞬間。

云淡風輕,心境亦如打開的窗扉般舒朗開闊。在洪紀與在港上工作的李敏的陪伴下,我們拾級登上港區樓頂。放眼望去,港區內一片熱火朝天的繁忙景致:八座巍峨的門機,猶如八只鋼鐵鑄就的巨擘,雄姿英發地屹立于碼頭之上,在空中悠然劃過一道道優美的弧線。前沿堆場上,裝載機如靈動的舞者,來回穿梭奔忙。滿載鋁土的集裝箱,好似訓練有素的士兵,被整齊有序、穩穩當當地安置在碼頭,盡顯秩序之美。汽笛長鳴,機械的轟鳴聲交織回蕩,共同譜寫出一曲激昂澎湃、扣人心弦的港口作業交響樂。俯瞰樓下,一輛輛大貨車井然有序地排隊進出港口。洪紀指著車隊,娓娓道來:“你們來時,想必留意到不少往返的大貨車,它們皆是來此送貨,或是滿載而歸……”
“沿海若無港口,大海便成盡頭;有了港口,方能開啟走向世界之窗。”在參觀“港產城融合”展覽時,開篇這句經典之語,如黃鐘大呂,令人心潮澎湃。超經理介紹道,濱州這座沿海之城,自 1969 年東風港開建,至 1971 年正式投產,濱州人民就擁有了自己的港灣。然而,因缺少深水大港,致使許多人錯把這座渤海之濱的魅力之城當作內陸之地。90 年代初,更是遺憾錯失與陜西神木煤炭出海港的建設機緣。但此后,萬噸泊位的夢想,如一顆堅韌的種子,在數百萬濱州人民心間悄然扎根。隨后十多年,歷經幾起幾落,濱州人不懈探索。新一輪濱州港建設,歷史性地跨越攔門沙,借前文提及的引堤公路,構建雙堤環抱式港池,徑直將港池門口(泊位)延伸至破波帶外的深海之處。這意義,恰似鳳凰涅槃,一座現代化港口,竟奇跡般地從灘涂中 “拔地而起”。2015年6月26日,濱州港兩個3萬噸級碼頭正式開航運營,宣告 380 萬濱州人民的“港口夢”成真,省會城市群經濟圈有了最便捷出海通道,山東海上“北大門”也自此打開。

駛出渤海,無垠的太平洋豁然展現,濱州的大海如一位無形的雕塑家,精心雕琢出這座城市開放的特質。作為國務院批復的國家一類開放口岸,濱州港在時光中穩步前行,近年來進出口集裝箱數量節節攀升。2024年,全市港口吞吐量預計突破7000萬噸,刷新歷史紀錄,闊步邁向億噸大港。濱州如今已與13個國家的 14個城市締結友好情誼,與全球196個國家和地區架起經貿合作的橋梁,連續7年榮登中國外貿百強市之列,一躍成為山東省對外開放的前沿要地及聯通環渤海、面向東北亞的重要橋頭堡。至此,濱州人終于昂首挺胸,“沿海城市”的自信如參天大樹,根基穩固,空前堅定 。

02 “現實之優”
心中有海,無處不湃!曾幾何時,濱州的沿海雖然一直被人們稱之為“苦海沿邊”,但家鄉人民世世代代一直胸懷大海,守護海洋,以其為榮耀、為希望。沉睡千年情期待,千呼萬喚始出來。如今的濱州大港,車水馬龍、船來船往,那聲聲船笛是對創業者與建設者不平凡的奮斗足跡、對大海真誠饋贈執著濱州的最響亮回應。
在港上吃過午飯后,洪紀和李敏即陪同我們去海邊與北海新區參觀。廣袤的未利用土地與水草交織在一起,在天空和大海之間飛翔的各種鳥類如點點墨滴落在美麗的畫卷上。在交流中了解到:他們倆人原先都在濱州市區工作,后來皆因港口與北海新區開發建設的需要,來到了這里。和大部分港區的職工一樣,每周在這持續工作5天,周末才能回家。身為人母的李敏,只得把兩個孩子的養育托付給了愛人與公婆,因而基本失去了輔導孩子學習、陪伴孩子嬉戲的機會。念及此事,她的眼中頓時泛起了淚花,對家人的愧疚自然難以一笑而過。至于當年工作生活的條件,那是非簡單的“艱苦”兩字所能概括的。比如,一年的四季,平時這里只有酷熱的夏日和嚴寒的冬天,“蚊大一盤菜”,還有白蟻、蝗蟲等害蟲的侵擾;三分之一是八級以上大風浪天氣,“風響如聊齋”,海風中的空氣依然是咸咸的。然而,個頭不高但樂觀向上的李敏充滿激情地說道:無論何時,抬頭望天、低頭望海總能會讓人找到心靈的慰藉之地,特別是看到和同事們為之日夜堅守的港口一天天做大,看到為之無私奉獻的鹽堿地的諸多優勢被一天天地釋放出來,他們感到由衷的欣慰與滿足。
這里是我國東部地區土地資源最為富集的區域之一。擁有區劃海域面積達2184.89平方公里,鹽堿地、荒草地、灘涂等不屬于農用地和建設用地的167萬畝未利用地,負5米淺海面積20萬公頃。超大面積的“處女地”,吸納各種要素集聚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而就在這一望無際的鹽堿地上,濱州培育形成了食品加工、畜牧水產兩大涉農千億級產業集群,2023年糧食年加工轉化量穩居山東省第1位,是全國唯一一個糧食產業經濟過千億元的地級市。今年4月,山東土地集團旗下黃河生態集團與濱州北海經濟開發區進行戰略合作,共同打造規模鹽堿地綜合利用的“濱州模式”。

這里擁有世界上貝殼堤最完整、唯一的新老貝殼堤并存的以保護貝殼堤島與濕地生態系統和珍稀瀕危鳥類為主體的保護區。堤島與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坐落于渤海西南岸,擁有約37.9公里壯觀岸線,海灣面積127.6平方公里,是全球三大貝殼堤島之一。貝殼堤島宛如鑲嵌在環渤海海岸帶上的燦爛明珠,造就了濱州海邊有堤、海堤相連、海堤相融的壯美景象,是東北亞內陸和環西太平洋鳥類遷徒的中轉站和越冬、棲息、繁衍地,共有鳥類40多種。在這里,經過現代制瓷技藝加工的海洋貝殼,化身為輕薄如紙、晶瑩如玉的海洋貝瓷,成為了一幅幅精美的藝術作品。

這里建有全球單體最大的漁光互補發電項目。渤海灣蝦皮早已是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味鮮而不膩,香濃而不俗?;鹽田蝦年產量約10萬噸,居全國第1位,建有全國唯一的國家級對蝦育種平臺而且每兩個山東對蝦里就有一個產自濱州;豐年蟲卵年加工量3000噸、產值12億元,占全國市場份額的70%;汪子島鰨麻魚,肉質肥厚細嫩,久煮不老,口感極佳;擁有長江口以北保護完好的單個面積最大的長牡蠣礁,牡蠣養殖面積達10萬畝。近年來還實施“漁光互補”,即漁業養殖與光伏發電相結合,在魚塘水面上方架設光伏板陣列,光伏板下方水域可以進行魚蝦養殖,形成“上可發電、下可養魚”的發電新模式。

這里建有中國最大的鹽場之一。具有宜鹽面積9.6萬公頃。擁有豐富的地下鹵水資源和廣闊的灘涂資源的魯北鹽場,主要生產海鹽和日曬鹽,在全國同行業中率先推出“一水多用”高新技術。鹽、化、養并舉,憑借新型企業、精尖技術、躋身于全國一百家最大采鹽企業之列。與此同時,鹽雕這一傳統工藝也在濱州蓬勃發展,技藝精湛的工匠們用海鹽雕刻出了各種各樣的奇妙造型,成為新一代的旅行紀念品。

03 “發展之強”

多少年來,不少人認為,屬于漫無邊際“爛泥攤”的濱州沿海,根本沒什么“文章”可作。然而,就在人們的“消極認識”中,這座城市“多面強海”,“海的文章”越做越好、越做越強:
首先,產業強海。涉海規模以上企業已超過千家,其中渤海灣最大的凝析氣田—渤中19-6項目上岸并實現天然氣外輸,濱華新材料碳三碳四綜合利用項目投產運營,“氣頭化尾”產業條不斷完善;作為全社會用電量常年居全國前三位的城市,加快建設山東最大的魯北(濱州)風光儲輸一體化基地,全力打造千億級新能源產業集群,“綠色顏值”正在源源不斷地轉換為“發展增值”;積極發展灘涂游樂、海鹽康養和海洋休閑等新興產業,在碧海藍天下讓游客聽渤海美聲、看鹽田美色、品海鮮美味,一個看海游海的踏浪平臺將成為游客的熱門“打卡地”。

其次,交通強海。作為山東港口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累計完成投資超200億元的濱州港主動融入全省世界級港口群建設,與小清河港、套爾河港等“四港聯動”,走出一條融合之路、改革之路、特色發展之路;直抵港站的泊港鐵路,作為能夠“看海的鐵路”開通后,有效提升港口集疏運能力、促進濱州沿海開發建設。

再次,科技強海。實施市級以上創新平臺倍增計劃,改革組建市海洋發展研究院,其中新認定海洋領域高新技術企業8家,躋身中國科技創新百強市;相關企業將海水淡化處理后,實現“一水多吃”,不僅供周邊企業使用,還用來制鹽、生產啤酒。
第四,生態強海。嚴格落實全海域生態紅線制度,渤海攻堅戰5項主要目標、35項重點任務全部完成;在全國重點海域入海河流總氮治理與管控工作推進會議上作典型發言;近岸海域優良面積比例春季、夏季分別為99%、98.8%,創歷史最好水平。
2010年成立的以濱州沿海主要區域為依托、規劃1500平方公里的北海經濟開發區,將港口、園區、城市作為一個有機整體進行統一布局,促進企業間產品上下游隔墻互供、產業鏈共生互補,構建港口帶物流、物流帶經貿、經貿帶產業、產業促園區,加快打造“港園城”融合發展特色樣板,聚人才、增人力、提人氣,打造宜業、宜創、宜居、宜樂、宜商、宜游的“六宜”現代化新北海。今年1-11月,北海新區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0.33億元,總量居全市10個縣(市)區第4位;比2023年同期增長8.7%,居全市第2位。在財力不斷提升的同時,北海新區不斷改善民生,如與濱醫附院合作成立的濱州醫學院附屬醫院北海醫院,將為該轄區與整個濱州沿海區域群眾提供便捷優質的衛生健康服務。昔日一片了無生氣的不毛之地,如今已成為充滿財富和機遇的追夢地,工作生活的幸福之地。

回到市區時,已是夜幕降臨、燈火闌珊。內地與沿海的深度交匯,傳統與現代的完美融合,共同構筑了這座城市獨特的風貌。資料顯示:后周顯德三年(公元956年),始置濱州……;早在秦代,這片土地就有“渤海雄邦”的美名。也就是說,一千多年前,這座選擇以“濱”為姓、以“州”為名的城市,早就與“海”結下了不解之緣,她因大海而靈動,歲月中留下了許許多多壯麗海景的傳奇故事。走在川流不息的馬路上,我問洪紀:眼前的鬧市景象,濱州的海邊未來會出現嗎?他滿懷信心地回答:會的,一定會的!是啊,濱州的海,不僅是地理意義上的港灣,更是一座城市的精神圖騰。它見證著過去,更昭示著未來—— 一個港產城深度融合、生態與經濟共生共榮的現代化濱海新城,正蓄勢待發,向世界展現中國沿海城市的新風貌。

2024年12月于濱州
-曹高芳
作者簡介:
曹高芳,男,山東博興人,管理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評審專家,山東省高校醫學人文學會副主任委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北戴河基地簽約作家,歷任高校系(院)辦公室主任、教研室(實驗室)主任、專業負責人、黨支部書記、副院長、院長。近年來發表學術論文60多篇,主編全國高校規劃教材和散文集各1部,出版專著3部,主持國家社科基金等國家與省部級課題近20項,榮獲山東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山東省教育系統優秀調研成果一等獎等獎勵。
在擔負繁忙的行政管理與繁重的教學科研任務中厚植教育情懷、人文情懷,以“情”為魂、以“愛”為基、以“德”為本、以“進”為要,緬懷父母、感恩親友,留住鄉愁、感激故里,追憶恩師、關愛學生,敬重同事、奉獻事業,業余時間潛心文學創作,完成作品50余萬字,發表于《大家文學》《齊魯晚報》《散文岸》等報刊上,主編散文集《我們的父親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