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是秦皇漢武巡游天下的觀海之地,這里是唐宋時代海上商道的舟楫襟要,更是緊扼渤海防衛國門的海上要沖。
它有開放碼頭的包容,有葡萄美酒的浪漫,也有蘋果櫻桃的香甜,更有北方海岸的壯美。
在歲月的更迭中,這座因海防而生,又因海港而興的城市,以海納百川的胸懷,見證了一代代中國人向海而生的探索與執著。
風過山海,乘風破浪,這里是——山東煙臺。

“狼煙墩臺”下的海防國門
海拔42.5米的煙臺山,三面環海,曾經是煙臺古城北部臨海的制高點,也正是煙臺古城發源的根脈。
公元1398年,明王朝的衛所官兵在煙臺山上,構筑了烽火臺作為前沿哨所,在往昔的歲月里,這里時而烽煙四起,時而風平浪靜,成為煙臺平安與否的象征。
當地民眾為方便稱呼,便將“狼煙墩臺”簡化為“煙臺”,煙臺因此得名,而一座城與大海的命運也由此緊密相連。

煙臺位于山東半島東部,東臨威海,西接濰坊,又與黃海和渤海相連,加上與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隔海相望,成為中國內海通向國際外海的通路。因此,煙臺被歷代王朝視為海防國門要地,更是中國北方海上貿易之路的重要樞紐。
煙臺最早的城市雛形,起源于奇山守御千戶所。這座明代所城,位于煙臺山以南,面積約為8萬平方米,離海洋直線距離約1000米,剛好可以維系偵察功能與防御功能的平衡。

城內的建筑都以石材為基、青磚為墻、黑瓦為頂。
今天的所城,依舊保持明清時代的格局肌理,這是中國保存最完整的明清衛所城池之一。
從皇家貢品到“藍色糧倉”
位于煙臺北部的芝罘島,是中國最大的陸連島。
早在2000多年前,芝罘島就因秦始皇的“巡幸”而名揚天下。在《史記》的記載中,秦始皇曾三次東巡于此。
在古代,芝罘島曾一度被視為天下疆域之極,連接著齊魯大地與未知的海洋。

公元1085年,蘇軾赴任今天地處煙臺蓬萊的登州府做知州,雖然任期非常短暫,但在他的回憶中,對當地漁民的技藝,有著極為深刻的印象。
“舶船跋浪黿鼉震,長镵鏟處崖谷倒?!碧K東坡一首《鰒魚行》,為今天的我們,描述了當時煙臺漁民出海捕撈鮑魚的驚險情景,他的詩中,一句 “一枚何啻千金直”,讓我們知道,宋朝時期,煙臺出產的鮑魚,就已經受到皇家貴族的青睞。

從昔日的皇家貢品,到今天的百姓餐桌,煙臺人將海洋打造成了藍色糧倉。
據統計,煙臺的魚蝦貝藻參等資源有近400種。
2024年,煙臺的水產品年產量達到199.8萬噸,為今天中國的食客們,貢獻著豐盈富足的海鮮。

山東半島的一張弓
煙臺山上的東海關稅務司官邸舊址,樹立著一尊銅像,銅像的主人公,是中國著名兒童文學作家冰心。
1903年,3歲的冰心隨父親來到煙臺,在這里生活了8年,度過了幸福的童年時光。
冰心撰寫的《我的童年》中,有這樣的回憶:“ 這營房、旗臺、炮臺、碼頭,和周圍的海邊山上,是我童年初期活動的舞臺。”
冰心筆下的炮臺,是她的父親——時任煙臺海軍學堂監督的謝葆璋治下學子訓練的地方,同時這也是中國近代海防建設的重要基地。

公元1894年,東炮臺竣工投入使用,東炮臺建成后安裝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克虜伯大炮。這種大炮的有效射程約2萬米,意圖將煙臺扼守在彼時敵船對陸地進攻的有效距離之外。
從空中俯瞰,東炮臺與西炮臺相連成弓形,而煙臺山與塔山一線像一支蓄勢待發的箭,以防守之姿臥于山東半島。
煙臺的時間去哪兒了
如果有人問煙臺的時間都去哪兒了,相信最好的答案是在煙臺鐘表文化博物館。
這是一家系統性展示中國鐘表發展史的博物館,記錄著中國鐘表工業篳路藍縷的發展歷程。

鐘表博物館里有一張貼在時鐘背部的注冊商標憑證,上面“請用國貨”四字,記錄著100多年前,中國早期民族工業自強自立的愛國呼聲。
公元1920年,煙臺的造鐘廠實現了鐘機自制,讓人們用上了完全自制的中國鐘。
隨著我國第一家機械造鐘企業在煙臺誕生,煙臺成為中國鐘表工業的發源地,成為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發祥地之一。

海洋是煙臺最獨特的文化記憶,它承載著過去,燦爛著現在,也塑造著未來。
觀一城文脈,知古今春秋。3月4日,央視綜合頻道(CCTV-1)18:20檔,《文脈春秋》邀您一起走進這座因海防而生,因海港而興的城市——山東煙臺。
來源:央視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