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劉培省
設計 | 劉蒙蒙 數據 | 劉磊
來源 | 新浪山東頭條(ID:xlsdly)
濟南,一直處在山東發展的“風尖浪口”。
在今年山東兩會期間,濟南代表團首次開放,就引來國內50余家媒體的關注。在山東兩會召開前不久,濟南同時公布了《濟南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指標體系》和《濟南建設國家中心城市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濟南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話題,一夜之間再次引爆。
這次開放日,毫不例外,濟南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成為媒體關注的重磅話題之一。而對于占盡濟南西客站、地鐵等交通優勢,濟南“西大門”擔當的槐蔭區,能否憑借“槐蔭速度”以及“槐蔭擔當”,順勢而上,改變甚至徹扭轉濟南人“向東不向西”的發展關注,讓人期待。
起風了
夜醒了,喚醒了一座城市。
2019年7月,濟南第一批夜經濟商業區地點計劃開啟,槐蔭區(下統稱槐蔭)的印象濟南·泉世界等6個商業街區名列其中。
事實上,在此之前,槐蔭就率先完成“兩街兩區”夜經濟生活圈建設,形成“食、游、購、娛、體、演”等在內的多元夜間消費市場。
尤其是新街區“回溯”老濟南的味道——夜幕降臨,華燈初掌,隨著印象濟南·泉世界中央廣場的音樂噴泉噴涌而出,夜生活拉開序幕,一直到凌晨2/3點,一邊是貓串兒、風鈴等小飾品勾起舊時回憶,一邊是剪紙、沙瓶畫、木雕等手工藝品引人駐足……搭配西市場老商埠、海那城商貿旅游景區、方特·東方神畫旅游休閑區乃至山東省會文化藝術中心,曾經的夜晚“主流”燒烤地攤已轉換為更加多姿多彩的場景。

△山東省會大劇院
52.7萬(2018年常住人口)生活在槐蔭的人夜生活“只有上半夜,沒有下半夜”的時代一去不復返。
數據似乎也在暗示著槐蔭夜間經濟的鮮活,餓了么數據顯示,2019年5月濟南夜晚外賣訂單有大幅增長,除了傳統宵夜,非餐訂單量同比增長超2倍;且5月份20點到第二天凌晨5點之前的訂單占比整體增長3%,說明濟南的深夜消費時間在逐漸后延。
盡管槐蔭區在濟南整體的夜晚訂單中份額不高,但論夜晚訂單量同比增幅排名靠前。
“建立完善的夜間經濟體系不僅可以刺激潛在的經濟消費動力、打造城市夜間形象名片”,就有學者指出,“還可以提升市民整體塑造,豐富城市精神”。
借夜間經濟,濟南奔向“大強美富通”,奮力讓山東的龍頭揚起來,而槐蔭也借此豐富消費業態,建設宜居宜業宜游槐蔭。
風往東不往西?
豐富消費業態,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其實并不是槐蔭現在才拾起。
之前,濟南流傳一句話,講的是“住東不住西”。
濟南東西部發展不平衡,這不是什么秘密,相比于濟南東部城區高新商圈的“高大上”,濟南西部城區往往給人以“落后破舊”的印象,這就導致之前在很多人或機構落戶濟南時會選擇“住東不住西”。
很尷尬的是槐蔭正位于濟南西部,盡管是中心城區,但面臨東部兄弟城區歷下區、歷城區的“競爭”,這讓槐蔭很被動。

△緯六路原山東豐大銀行
風往哪走自有規律,人往哪住,自有吸力所尋。
把消費作為刺激經濟增長的方式早已是各地的共識,而槐蔭有自己的“切身感受”。
2018年槐蔭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35.8億元,約占濟南市同期數據(不含萊蕪)的12%,與之對比的是同期槐蔭地區生產總值為531.7億元,消費作為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槐蔭2019年重點工作打造省會發展重要增長極的具體內容“強力推動西部新城發展繁榮”,就提及完善基礎配套服務設施,引導資本、技術、人才等生產要素和消費群體、消費要素聚集,推動總部經濟、樓宇經濟、地鐵經濟、消費經濟抱團發展。
并在今年的重點工作“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培育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除了夜間經濟,還提出培育新的網紅熱點,大力發展文化、非遺、康養、紅色、工業旅游業態,構建高端消費、文旅消費、體驗消費為一體的文化旅游消費新模式。
而前文提及的“兩街兩區”夜經濟生活圈就是其“果實”之一,特別是2018年槐蔭三次產業比例調整為0.4:28.6:71.0,第三產業成為支柱產業,集聚消費要素,打造核心商圈無疑是順勢而為。

△濟南海那城商貿旅游景區
頗有意思的是——2018年年末槐蔭常住人口52.7萬人,比上年末增長13.1‰,戶籍總人口42.9萬人,增長率34.0‰,呈現出明顯的增量,這既是否定“住東不住西”的“現身說法”,也是給出了槐蔭消費群體的規模。
加上槐蔭在民眾增收和民生保障等領域的努力,2019年經初步統計,槐蔭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8%。
此外,隨著全域旅游和文旅融合的深入推進,槐蔭打造了集山、河、文、曲、趣等多種要素交織的不同景點,這也是豐富消費業態的一種常見方式。
濟西國家濕地公園,漸成濟南近郊休閑娛樂的一處生態去處;匡山風雅,多奇石景觀,與藥山、鵲山等諸山構成齊煙九點之勝境;山東省會大劇院,“岱青海藍”,享受視聽盛宴……
正是有此助力,槐蔭2018年全年接待省內外游客1500萬人次,增幅達50%,旅游相關產業收入突破90億元,增幅達13%。
2019年,數據繼續攀升,槐蔭全年文化商貿旅游景區共接待省內外游客1903萬人次。
風往醫養
于風而言,既有大小,也有冷暖。于槐蔭而言,既有“閃亮”自豪之處,亦有不足擔憂之點。
在對比標兵城區歷下區、歷城區,槐蔭差距猶在。從經濟實力上看,2018年,槐蔭區地區生產總值為531.7億元,歷下區1494.8億元、歷城區的927.6億元。
即便是表現不俗的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幅居市內四區第一,但是50.3億元的量級距離“一哥”歷下區同期144.19億元的體量差距將近百億。涉及到人均,例如其人均可支配收入,標兵漸遠,即便是濟南市的2018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略高于槐蔭同期數據。
只是,正如《求是》雜志刊發的重磅文章《推動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所提——不能簡單要求各地區在經濟發展上達到同一水平,而是根據各地區的條件,走合理分工、優化發展的路子。
槐蔭打出了“康養名城,活力槐蔭”的口號。
這背后有一個大背景是早前發布的《濟南國際醫療康養名城發展規劃》,濟南將以“國際化”“高端化”“特色化”水準,從五個方面建設特色鮮明、全國一流、國際知名的全域生態健康宜居康養地、國際品質智慧創新醫療城,并給出時間表——2020年,初具規模,雛形顯現。2025年,特色凸顯,優勢塑造。2030年,國際品質,示范引領。
槐蔭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在梳理2018年重點工作時,“舉全區之力推進濟南國際醫學科學中心建設”足見槐蔭奔著這個方向之決心和努力。

△國際醫學中心效果圖
事實上,真實情況要遠比字面上描述的任務要重,因為建設醫學中心這片區域涉及征地拆遷、搬遷,拆遷25個村、1.1萬多戶,“舉全區之力”并不是空談。
成果自然是可喜的,一大批優質、高端醫養健康企業、人才向槐蔭集聚。
濟南國際醫學科學中心規劃建設全面起步,山東省腫瘤醫院質子臨床研究中心、中國健康醫療大數據北方中心數據中心等核心引爆項目實現封頂,相繼簽約樹蘭(濟南)國際醫院等36個產業支撐項目,引進國際醫學人工智能實驗室等43個產業平臺載體、48個中外醫生集團、25個世界高端醫療人才團隊……
而被確立為“醫養結合”示范先行區,也一定程度上是為“康養名城,活力槐蔭”做了前置探索。
按照“三年聚集資源、五年初具規模、十年國內領先、十五年國際引領”發展目標,可以預見5年后,作為主導產業的醫養健康產業將成為槐蔭的“耀眼”名片。
西風東漸
夜間經濟、消費業態、醫養健康,描繪著槐蔭行穩致遠的發展之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因地制宜內生力增長將會成為槐蔭乃至濟南發展的一個方向。
濟南都市圈的打造對槐蔭而言,又是一個發展契機,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濟南都市圈地處山東省中西部,承東啟西,而槐蔭是濟南西部進出的通道,也是產業轉移和高新技術產業引進的一個價值洼地。
特別是槐蔭具有的交通優勢獲得了一波紅利,從濟南西站坐高鐵,3個多小時到上海,1個半小時到北京,高鐵站、汽車站到省內各地也很方便,地鐵1號線、地鐵2號線也在此建設。
在濟南城市戰略發展規劃中,建設海陸雙向開放的國家級綜合樞紐,提出打造“米”字形高鐵網,槐蔭的交通優勢還能進一步挖掘,例如打造物流等的總部集群。

△濟南“米”字型高鐵網絡
(來源:齊魯晚報)
除了交通優勢,濟南國際金融中心的建設為槐蔭打造區域總部經濟基地,濟南市的商業核心奠定了重要基礎,特別是主樓規劃為518米高城市中心廣場地標建筑,除了將再次刷新山東地標高度,還將見證槐蔭的金融業飛速發展。
而類似僑夢苑、新僑創新創業基地、嶸裕新動能基地、山東數字金融產業園、德邁國際信息產業園等重大產業載體建設,山東國際會展中心的投入運營,會展產業也將發力,成為槐蔭的增長極。

由槐蔭往東既能搭配濟南東部產業集聚區,打造科創走廊,又在輻射省會都市圈西部充當“主陣地”,協同區域發展,這對槐蔭而言,既是一種“做大做強”的契機,也是一種挑戰。
只是早已在發展中彰顯了“槐蔭速度”、詮釋了“槐蔭擔當”的槐蔭,面對發展——貢獻“槐蔭力量”,提振對美好的向往,催促馬上就辦、真抓實干。
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健全、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持續提高、人口保持均衡增長、居民收入持續增加……發展的紅利落腳于人民生活,這無疑更拉伸了人們對槐蔭的發展想象。
而當下,你對槐蔭又有哪些想象和期盼呢?
“鮮活力”洞察報告






RECOMMEND
山東π-推薦閱讀

NO.38 棗莊山亭區:是拖后腿還是潛力股?

NO.39 濟南鋼城區:如何度過產業轉型陣痛?
編輯 | 胖虎 審核 | 原隊
圖片綜合濟南市槐蔭區人民政府網
齊魯晚報、魯網等
? 新浪山東出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