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年前,祖籍山東臨沂莒南的葛振康自愿報名,作為戰斗骨干從原部隊抽調到志愿軍入朝作戰,家人與其失去聯系。60多年來,他的侄子、侄孫從未放棄尋找。2019年5月30日,在家人的努力下,葛振康的名字終于作為志愿軍烈士鐫刻進家鄉革命烈士陵園的英名錄。

葛振康兄弟排行老三,為生活所迫,1935年從現稱臨沂市莒南縣嶺泉鎮前葛集子村的老家闖關東出走。因為通訊不便,極少與家人聯絡。
1945年9月,他的二哥葛振發在老家入伍參軍。1951年,家人突然也收到了葛振康的《革命軍人證明書》和立功喜報,這才得知他跟二哥是同年同月入伍,只不過入伍地遠在遼寧鳳凰城。兄弟多年未見,卻同為革命盡職,家人不由感嘆他們的命運巧合,同時他們也推測,是因為即將隨軍入朝作戰,葛振康才想法設法把證書和喜報寄回家,給家里留個念想。
1950年,比葛振康寄回證書和喜報早一年,二哥葛振發已經跟隨后來被稱作“萬歲軍”的38軍入朝作戰。事后人們再次推測,殘酷的朝鮮戰場上,這兄弟倆或許隨軍擦肩而過,或許作為友鄰部隊共同守衛過某個戰略要地,只可惜他們并不知道彼此的存在。
如果凱旋歸來,兄弟倆應該有說不完的話、聊不盡的情。不幸的是,1953年葛振發隨軍回國后因意外去世。
“從1935年三爺爺葛振康闖關東后家人就沒見過他,直到爺爺去世他們兄弟也一直沒見過面,甚至不知道彼此都在朝鮮作戰。”葛振發的孫子葛洪志從父母口中得知了那段模糊的歷史,他對爺爺、三爺爺的印象僅停留在入伍證明和立功喜報上,以及父母的記憶片段中。
父子接力找尋烈士親人
相比爺爺葛振發較為清晰的人生軌跡,葛洪志更為三爺爺葛振康的經歷入迷。葛洪志的父親在世時,就曾持續通過書信、走訪等途徑尋找三叔葛振康的下落,直到1983年其患病去世前,他還叮囑時年15歲的葛洪志要接著找下去。
“三爺爺沒結婚,我不找就沒人操心這事了,這幾十年去他的老部隊20多次,走訪過近百名他曾經的戰友。”1988年,成年的葛洪志接力踏上找尋葛振康的路程。
2016年8月,被查出已經身患肺癌晚期的葛洪志,更加緊迫地希望得到三爺爺葛振康的消息。
轉機出現在2019年清明節前夕。葛洪志輾轉聯系上了曾跟葛振康在同一部隊服役多年的老兵范垂禮。后者建議他到沈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查找。
“沈陽那邊說有這個名字,我聽完一下子不知道該說啥了。”確認沈陽革命烈士陵園有關于葛振康的記錄,葛洪志立即動身前往查證。

經過多方求證,人們終于相對清晰地勾勒出了葛振康的從軍軌跡。1945年9月在遼寧鳳凰城入伍后,葛振康服役于后來改編為41軍122師364團的部隊,遼沈戰役結束后,又經歷平津戰役,北平解放時所在部隊在西苑機場接受了中央領導的檢閱。其后又轉戰廣西、廣東。抗美援朝開始后,葛振康自愿報名,1952年入朝作戰,1953年犧牲于朝鮮戰場。但因為他是異地入伍,入伍時的籍貫地還屬于莒縣,后來的行政區劃調整為莒南,一字之差卻分屬兩個地區。又因為41軍沒有大規模、成建制入朝作戰,自愿報名參戰人員是作為補充兵員分配到多支志愿軍隊伍,慘烈的戰斗中可能沒有條件詳細統計犧牲人員信息。綜合因素導致葛振康犧牲后,其家人沒有得到相應的通知或訊息。
2019年5月30日,在臨沂市莒南縣退役軍人事務局等部門的主持下,當地舉辦了一個簡短而隆重的儀式,將葛振康的名字刻錄到魯東南革命烈士陵園的烈士英名墻上,迎接烈士“回家”。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