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隨著建綠透綠工作的不斷深入,濟南許多路段已經綠樹成蔭、滿目蔥翠。老百姓們說,生活在這座城市,他們不僅享受到了綠地,更有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最新數據顯示,建綠透綠全部完成后,我市各區建成區綠地率將達到36.1%,比2016年底提高0.5%,綠化覆蓋率將達40.5%,提高0.5%,增綠面積相當于9.6個泉城廣場。

  這一成績的背后,是我市緊緊圍繞“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生態發展理念,著力做好山、泉、湖、河、城與森林相融合文章的結果。在拆違拆臨、建綠透綠工作中,市林業和城鄉綠化局充分發揮牽頭抓總作用,積極協調、調度、督導,各級各部門齊抓共管,合力推進,抓緊、抓實、抓出成效,不斷擴展濟南“綠色版圖”。

  市第十一次黨代會描繪了濟南今后5年發展的宏偉藍圖,提出濟南市將圍繞“城市雙修”理念,強力推進環境治理和生態建設,做足“顯山露水”文章,提升生態優勢和泉水文化。今年7月12日,濟南市被列入全國第三批“城市雙修”試點城市,這是我市的一

  次重大機遇,也是一項重大任務,對提升城市品位,實現“打造四個中心、建設現代泉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當前,正值濟南高溫暑熱天氣,眾多園林綠化人員堅守在城市建綠透綠一線,砥礪付出,搶抓機遇,增綠濟南。為此,記者連續數日深入建綠一線,傾聽他們的故事,記錄他們的風采。

  槐蔭

  加強網格 提升文明

  “現在每個人都只想著把工作干好”

  “媽媽,禮拜六、禮拜天能陪我吃個飯嗎?”

  面對兒子如此微小的請求,槐蔭區園林局廣場管理科科長劉金榮一時說不出話來。作為負責人,她每天帶領工作人員全心全意撲在槐蔭廣場的綠化工作上,創城以來沒休過一天班,滿足了無數市民對廣場環境綠色健康的訴求,面對自己兒子的“小要求”,身為母親,她卻只能沉默。

  “干綠化沒點,不著家不說,一點來鐘能吃上午飯算早的,”劉金榮說,“歇個禮拜天,說不定什么地方就漏下了。現在每個人都只想著把工作干好,沒想著多苦、多累。”

  廣場共有2處建綠透綠地塊,其中一處曾經是保潔人員存放物品的倉庫小屋,如今已成了263平方米的綠地,竹林紅楓相映成趣,讓市民“也能納個涼,也能觀個景”。為建好該處綠化,不影響周邊市民在廣場晨練,環衛工人不辭辛苦,凌晨趕來施工,園林小品得以如期完成。另一處以前是因日期久遠,損壞嚴重的環保公廁,經過工作人員妙手改造,如今已成68平方米的綠地。

  廣場北側一處小廣場,因地下設有商場、停車場,無法就地栽植苗木,一直沒利用起來。工作人員集思廣益,在這里擺放了6組園藝花箱,點綴其中,小廣場終于“綠”起來了。同樣體現工作人員智慧的還有110處樹穴提升,通過鋪設膠粘石,樹穴透水性更好,還提高了“顏值”。

  日常工作中,隨時補植,定期維護四五烈士紀念碑,更換23個路燈、十幾個垃圾桶,廣場經七路一側更換質量極高的噴塑護欄,粉刷地上建筑,維修更換3組無障礙設施,設置7組攔車護欄,升級公共廁所……廣場管理科副科長李凱說:“我們每項工作都按照創城標準一點不差地來,協調相關單位、依照地下地形,點點滴滴都盡心盡力。只要要求到了,我們都做到。”

  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槐蔭廣場作為濟南市的“門面”之一,在創城中獲得了“免檢單位”的榮譽,督察組每次來,都找不到“毛病”。即使如此,槐蔭廣場園林人借鑒其他區縣失分點,提高標準,讓創城工作更加到位。

  “城市中的農民”,槐蔭區園林局社會綠化科科長周漢貴這樣形容園林人,因為“懶的干不了,不勤快不行。”少部分拆后地塊因建設單位原因,久久不建綠;部分回遷小區,顧不過來,遲遲不到位。為推進建綠透綠工作,助力創城,周漢貴不分什么“你我”了,主動接手未建綠地塊進行綠化和后期養護管理。一處處拆后地塊一天天“綠”了起來,“綠”得富有層次、干凈整潔。

  面對老城區量大面廣的綠化任務,槐蔭區園林局高標準要求,實行分段責任制,加強網格化、精細化管理,“分工不分家”,特別注重細節,“臉黑心很紅,為老百姓服務的責任心很重,保證創城在我們手里不失分。”

  天橋因地制宜 打造精品

  “不管是高溫幾十度,都無所謂了”

  打點、放線、盯現場……為將濟南火車東站廣場打造成天橋區的環境典范,天橋區園林局生產計劃科科員李娟每天都將工作做得十分仔細。6月下旬,天橋區園林局對廣場內全部基礎、公益設施進行了更換、提升,工期緊,每一項工作都不簡單。有時,李娟需要現場協調聯系工人、施工方,甚至對工人進行材料鋪裝、苗木栽植的現場教學,出現問題一一解決,日復一日奔忙在工地現場“不管高溫40度還是幾十度,都無所謂了,重要的是拆了以后馬上把它綠化起來。”李娟說。

  目前,提升工作基本結束,老火車東站廣場舊貌換新顏,整體更干凈、更靚麗、更有秩序了。

  由于負責天橋區2處拆后建綠重點地塊,生計科科員韓軍錯過了孩子的不少親子活動。7月上旬,堤口南路工地情況復雜,多家施工單位交叉施工,韓軍從大處著眼,細節著手,協調各家單位,堅持在現場盯靠,常常回家吃個晚飯,又回工地盯著,第二天早上又要整理完善資料。“活不大,事挺多。本來就黑,現在黑得更厲害了。”韓軍說。他表示,進場清理時提前沒有圖紙,就現場考慮設計,豐富植物層次。建綠后,堅持自己制定臺賬,根據臺賬進行日常養護,實行銷號處理。

  同為生計科科員的趙向亮,負責著十余個工地。6月,他連夜清渣換土,有時干到次日早晨六點多,接著上班。“加班是加班,上班是上班,白天還有別的工作,無論如何不能耽誤上班。”在無影山東路小無影潭工地,趙向亮和約70名工人冒雨干了一晚上,栽植衛矛球1500棵,時令花卉約5000株,其余花灌木50株。

  7月,趙向亮共加班27天。栽植苗木完成后,成活還需要密切關注,他整個人靠在了工地上,瘦了不少,不光無法照顧家里的兩個孩子,連家都常常不回,“已經三天沒回家了,創城任務急,還是先完成任務。”

  “家里都是小事,關鍵是創城大項工作得保證完成。”這么說也這么做的還有綠化管理科科員于朋。綠化管理科共6人,負責天橋區200萬余平方米綠化的日常養護工作。每一天,于朋最少要走三萬步。“路線比較長,只有走下去才能確保巡查到位,避免死角看不到。”雨季,僅主次干道、小清河沿線,于朋每天就要清理枯枝、死枝三四百處,有時死樹倒伏在夜里發生,無論多晚,于朋總是第一時間前往處理。

  天橋園林人建綠透綠過程中揮灑汗水,及時跟進,主動作為,確保了應綠盡綠,建綠透綠工作在天橋區實現持續高效推進。

  市中創城添彩 便利居民

  “家庭都是小事,先顧創城大體”

  早上6:30抵達工地,下午5:30下班后,加班到凌晨2:00左右,是勝利大街現場負責人王健最經常的日程安排。他共負責十塊建綠透綠工地,總面積1500余平方米。裝載苗木的大車晚上才被允許通過城區,王健經常要晚上10點半卸車進行種植,晚的時候凌晨3點多才能全部栽完。

  “太久沒休過,孩子今年2歲,快不知道叫我爸爸了。我成叔叔了。為了工作,也考慮不了家人了,只要有工作面,就爭取加

  班加點完成。”王健上周剛剛通過一次宵,冒著暴雨在工地回填種植土、栽植苗木。

  搶抓雨季汛期有利時機,做好喬灌木栽植工作,市中園林人“拼了”。上周末,在六里山南路工地,為趕工期,確保十幾噸重的泰山石如期落地,現場負責人孫國杰帶領工人通宵拆掉圍擋,工作到凌晨3點,第二天一早5:30洗把臉接著回工地。“領導都六七點到工地,咱也不能含糊。”

  六里山南路工地地處大交通港,原本是違章房,拆除后,建綠面積達700多平方米,工期短,見效快,如今環境越打造越好,極大地便利了附近居民。

  在拆后建綠過程中,孫國杰及施工人員“不言難、不畏難,迎難而上、攻堅克難”,扎實做好建綠透綠工作。天氣悶熱,就喝上兩支藿香正氣水;極端高溫,就延長中午休息時間,一早一晚加班加點。如此一來,孫國杰便顧不上3歲的孩子了:“家庭小事顧不上,先顧創城大體。創城要求短平快,我們嚴格按照創城要求施工,同時絕不影響附近居民休息。工人大部分都是外地的,沒有人抱怨,大家一同為濟南創城帶來色彩。”

  無論酷暑還是暴雨,該工地建綠的步伐從未停下。四十幾度的幾天,附近居民紛紛從家里送來開水、綠豆湯;雨天,居民還會送來姜湯。工人的辛勞,市民的理解最終換來了六里山路與英雄山路交叉口東南角的街頭美景。

  自從6月底工地開始建綠,舜耕路28號工地現場負責人楊林一天也沒休息。為趕工期,清運渣土后,他在工地接了個臨時燈,帶領工人通宵鋪裝,累了就在地上睡一會兒。雨季苗木成活率高,冒雨卸、栽苗子便成了楊林和工人們的“家常便飯”。7月底,運載草皮的大車足有9米多長,工地附近不具備停車條件,只好停在稍遠些的停車場,人工用三輪車、小推車往工地運,光是運草皮就用去了整整半天。“運輸不方便,更要加班加點趕工期。難得的是附近居民很滿意,還有人特意來‘點贊’,我們特別有干勁。”楊林說。

  創城征程中,市中園林人將始終為品質市中建設“愿擔當、敢擔當、能擔當”,為打造品質之區增綠添彩。

  歷下

  真心真意 尊重民意

  “曬成‘茄子色’,兒子看了害怕”

  為積極做好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工作,進一步提升城市綠化水平,歷下區園林局7月22日全面啟動了經十路、龍鼎大道、奧體中路、千佛山路、工業南路、鳳山路等41條主次干道綠化提升補植工程。

  41條路的綠化提升任務,就分布在歷下區園林局綠化隊的6名工作人員身上。副隊長張玉凱同時還負責歷下區政府門口兩側拆后地塊建綠和經十東路布花任務。戰線尤其長的情況下,為完成任務、保證質量,他注重加強施工過程監管,白天騎著電瓶車巡視、指導工作,晚上卸苗子進行栽植,幾乎每天都工作到凌晨三四點,胃病發作、暴雨天氣也未中止:“苗子到了,不能那么淋著。”嚴格按照“當日來苗、當日栽植”的原則栽植,苗木栽植后及時采取定根水澆灌、修剪等管護措施,確保苗木成活率。面對如此強度的工作,從事園林工作整20年的他,只覺得是無比正常的“日常”。

  在寸土寸金的泉城路,最大建綠地塊面積達1200余平方米,訴說著我市建綠透綠是真心真意在惠民、利民。該地塊系泰府廣場和紅尚坊拆后地塊,此外,泉城路綠化所還轄有6處拆后地塊,截至目前建綠透綠已完成80%。

  “拆后建綠就是為老百姓服務的。”泉城路綠化所所長謝華程說。對拆后地塊綠化前,首先進行公示,征求市民意見,確保建綠實實在在便利百姓。前幾天,壽佛樓后街13號,一位市民反映已建好的花池影響了他的出行,謝華程實地考察后,將該花池砸碎、推翻,后退半米重新修建,施工人員更是貼心地砌出坐凳供居民曬太陽,附近居民特別滿意。

  對老百姓身邊的小花壇、小綠地,謝華程從不敷衍,勤勤懇懇進行整修、提升。對轄區內破損的小花池,他按照百姓意愿補植苗木,從破破爛爛收拾得利利索索。生機盎然的點綴越來越多,不少居民更愿意出門了。謝華程的真心真意,換來了老百姓的認可、支持。他在轄區反復巡查時,妻子常給他發來一條條微信小視頻,視頻中,2歲多的兒子連聲叫著“爸爸”快10歲的女兒翩翩起舞。他卻只能隔著手機屏幕,撫摸兒女的臉龐。

  “這兩天回到家,孩子都問,爸爸怎么曬成‘茄子’了。曬得太黑,兒子都怕我,不和我玩。”謝華程用笑容掩蓋著落寞。今年,泉城路綠化所的工作“特多”,時間緊、任務重,他這個所長投入相對多些,每天除了反復巡查,為了不讓雨季拖慢工程進度,他常常冒雨裝卸苗木、整理地形。“感謝父母,為我承擔了很多。妻子很辛苦,我不辛苦,那么多園林人都一樣在為了創城不停勞作。”

  原標題:記者深入組綠透綠現場 探訪一線人員的組綠故事

(來源:舜網)